记者陈醉
报道组朱尹莹 实习生褚楚
“赵医生,我来跟你签约啦,当你的粉丝……”
这两天,在宁波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此“对白”常常上演。
80多岁的老马在“粉丝合约”上签下大名,并拿出刚从一家大医院带回来的化验单和药,请医生帮他看一看。他说:“当赵医生的粉丝,是因为她对我的病情相当了解,服务又周到。”
这是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的一项医疗改革,要求18名社区责任医生,每人至少赢得50名病患“粉丝”并与之签约,提供持续的健康服务。
“‘偶像’与‘粉丝’的核心内涵就是‘信任’加‘责任’。”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启涛介绍说。目前普遍存在的医患关系紧张应该从社区医生找突破口,将公共卫生服务真正下沉到每一户社区家庭中,每户家庭有什么健康问题,都可以找自己签约的医生。
“一个医生,N个粉丝”的设想可以实现吗?记者走进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探究竟。
粉丝如何“炼”成
一天上午,南雅社区卫生服务站刚开门,就来了一位走路蹒跚的病患。
她叫张信娣,躺在床上很长时间,可以下床走动后,她立刻叫人搀扶着来到服务站:“我要来跟高志峰医生签约,当他的‘粉丝’。”
80多岁的张信娣腰椎间盘突出,行动不便。“今年5月份,我得了急性肺炎,但因行动不便,一直拖着没去就诊。是高医生主动上门送诊。”一说起与高医生的故事,她就有说不完的话。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手紧张,很多时候,他都是用休息时间来帮我看病,一周会上门三次,护士还天天帮我输液。”张信娣告诉我们,她对高医生的好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张信娣患腰椎间盘突出好多年了,她几乎放弃了治疗,肺病痊愈后,“多事”的高医生送来了新药方,还细心地帮她调理饮食和运动,一个月后,张信娣竟然能下床走动了。“高医生人好,医术也不错,这个‘粉丝’我是当定了。”
在我们的见证下,高志峰医生签下了这一个“粉丝”。
“粉丝原来是这样‘炼’成的!”高志峰心里有谱了。他说,一开始院里让他们建“粉丝群”,他打过大“问号”,患者会如“粉丝”般信任医生吗?而且,他又是一名初来乍到的医生,哪“拼”得过那些医术高、口碑好的老医生。
“这就是关键所在。”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介绍说,“很多粉丝”和“没有粉丝”形成对比,这一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医生用心对待病人。
看病就像话家常
下午6时左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牡丹社区卫生服务站颜红儿医生的诊疗室,他坐在一旁,瞧准了颜医生看诊的空隙,聊会儿天。这个场景已经持续了很多天了。
“今天我的血压还正常吧,最近都听你的话,吃得清淡。”
“饮食规律的好处你瞧出来了吧,最近天冷了,衣服可要及时增加。”
记者细心听下来,两人的对话,像极了朋友间的闲话家常。原来,这位老人是颜医生的忠实“粉丝”,他做过心脏搭桥手术,还患有糖尿病,一直都是交给颜医生来“打理”的。
“现在,我每天5点吃完晚饭,不知不觉就散步到这里了,向医生汇报今天的身体状况,6点45分左右回家,每天如此。”老人笑着说,他现在是签了约的“粉丝”,经常来找颜医生也不觉得难为情了,“‘粉丝’不就要紧紧跟着‘偶像’走的嘛。”
医生与“粉丝”的互动,远不止此。
说话间,高志峰医生接到了一位“粉丝”电话。“高医生,医院让我手术,我的身体可以吗?”原来那位“粉丝”患上了骨质疏松症,大医院医生要求开刀,他想找高志峰咨询。
“考虑到患者曾感染过肺炎等,而且血压也不稳定,建议暂缓开刀,不如先加用‘骨化三醇’稳定病情。”高志峰说。
患者最终决定保守治疗,现在病情也稳定了。
“粉丝”传播健康理念
“高医生的医术很不错,对我们又上心,赶紧去跟他签‘粉丝’吧!”安丰社区一位50多岁的阿姨拉着一个人闯进了高志峰的办公室,他拉来的人是50岁的张祖国,患了高血压,一直想找位贴心的医生帮着“管管”。
张祖国有些不确定地问:“真能隔三差五帮我复诊,照料身体吗?”
高志峰拿出一张“粉丝合约”,上面明确写着医生的责任:长期提供服务,每月有电话回访,把病人当成家属。
“如果更多居民加入‘粉丝群’,我们就不愁守不好这道健康大门了。”在高志峰眼里,“粉丝”有着更深的含义。在社区里,一个“粉丝”,更是一种社区健康管理的新生力量。
80岁的严福求又出现在了社区医生颜红儿的诊疗室,他患有糖尿病,从颜医生那里学到了不少保养知识,这会儿又有难题来请教了。
“颜医生,我儿子有一次满脸发红,头冒虚汗,突发高血压,多亏你给我开了药方,血压降了下来。我想知道,平时该怎么预防这种情况?”严福求现学现卖,当场安排了一张儿子的作息表。
颜医生满意地点点头。“有了他们这些忠实粉丝来一起传播健康理念,我也轻松不少呢。”这样看来,新型的医患关系,最大变化在于,让“粉丝”也成为一颗传播健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