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焦点新闻 | 图片新闻 | 海曙纵横 | 媒体视野 | 民生关注 | 天下观察 | 文化脉动 | 畅游海曙 | 政务微博
 
 
  怀着敬意,带着期盼;画着激情,带着渴望,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回首十年,3600多天,海曙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曙这十年,是科学发展的10年,是民生改善的10年,是稳中求进的10年;
  海曙这十年,每个市民都真真切切目睹和感受到海曙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海曙这十年,发展之路高歌猛进,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十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海曙变得更加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海曙人民也因心中有目标而意志坚定,脚下有道路而充满信心!
 

评选办法

  投票采取报纸投票(海曙通讯)、网络投票(海曙新闻网)相结合,对20个候选事项进行投票,评选出“海曙这十年”最有影响力的十大重大事迹。

投票办法

  1、计票从2012年9月15日到2012年9月21日24时止,公众可通过剪报、网络进行投票。

  2、报纸投票:在《海曙通讯》刊登候选信息并附投票栏,每张报纸只能投一票,每次投票必须选满10大候选事项,少于10项的选票视为废票。剪取当日《海曙通讯》刊登的“海曙这十年”评选选票(选票复印无效),对应候选事项序号在“选择栏”内打“√”,并认真填写好自己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及联系电话,于9月22日前将选票邮寄(以当地邮戳时间为准)或交至海曙区新闻网办公室(宁波市灵桥路229号3505办公室),邮编315000,联系电话87190795。网络投票:在海曙新闻网站开设投票专题,每次投票必须选满10个候选事项。

注意:投票必须选满10项,多选或者少选都为无效。

 
1、81890服务模式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品牌
 

  2001年8月18日上午9点,一条一个谐音“拨一拨就灵”的服务热线开通,从此,宁波居民有了一个服务周到、细微、个性的“生活大管家”。10年来,81890通过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大资源,运用电话、短信、网站等多种信息渠道,将市民需求信息与社会服务资源实现有效对接,解决市民生活难题。服务内容有19大类189小项,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与56个党政部门互动,服务内容有14大类868小项。共解决群众求助事项550余万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99.87%,群众从81890服务网站获取信息4450万余次。81890也因此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130多项集体荣誉。“81890服务模式”目前已经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2、撤村建居 股份制改革让农民富起来
 

  进入新世纪,浙江省加快城镇化进程,海曙区“镇改街、村改居”工作大规模展开,村民逐渐告别昔日的低矮平房,住上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社区。
  在撤村建居过程中,海曙16个村完成100%的集体资产改制,成立16个股份经济合作社,把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看得见,摸不着”,曾是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普遍感受,但股改使农民有了“落袋为安”的经济福利。每年的年终,农民按股分红,腰包鼓起来了,生活越来越好。而合作社可用资金收入逐年提高,从2004年起连续数年达到3000多万元,是股份制改革前的10多倍。

   
3、和谐平安建设 稳民心聚民心暖民心
 

  十年来,我区整合“大信访”、“大调解”,有效化解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公安分局研发的“社区警务e超市,开辟了我国城市人口信息化管理新途径;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和谐促进员队伍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基层平安建设新格局;加强天一商圈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商务楼宇的治安防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积极有序发展治安协管员、和谐促进员、平安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
  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见警率和满意率上升,社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90%以上……海曙区和谐平安建设取得了稳民心、聚民心、暖民心的良好效果。

   
4、城市管理海曙模式 市容市貌日新月异
 

  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作为宁波的中心城区,2002年,海曙就率先构建起了“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新格局,首创环境卫生管理的“海曙模式”,被其他城市的取经者称为一帖城管良方。
  为进一步完善“海曙模式”,2010年8月,海曙充分发挥部门综合优势,按属地管理、重心下移思路,将全区所有拥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纳入综合执法成员单位,并确定城管、公安等6个职能部门为常驻部门,街道综合执法组人员由常驻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承担辖区内乱设摊、乱占道、乱倾倒、乱停车、建筑施工噪声等各类违法违章行为综合执法职能,赋予全权、全时、全管、全责。江厦、鼓楼街道的成功试点后,2011年3月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在全区推行。2012年1月,海曙再创城管新规,对占道经营实行“扣分制”管理,全面加强对沿街店面非法占用城市道路管理力度,改善居民群众生活环境。

   
5、区域化党建 成为各项工作的“动力芯片”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给党建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海曙区紧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特点,探索开展以商圈党建为主要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根据商圈内商务楼宇、专业市场、行业协会等特点,通过单独组建、片区联建、挂靠联建、行业统建等多种模式,建立以楼宇、功能区块、行业名称等命名的综合性党组织,并将区域内各类组织纳入商圈党委统一领导,形成“区域党组织+区域综合服务平台+区域协调议事组织”三位一体党建模式,不断完善“商圈建党委、楼宇建总支、楼层建支部”组织架构,建立起以党建为龙头,引领社会、经济、文化、人才共同发展“以一带四”的服务机制。目前,全区主要“两新”组织集聚区域都建立商圈综合党委,实现商圈内“组织区域化、机构实体化、管理柔性化”的目标。

   
6、除旧布新 老城区旧貌换新颜
 

  城市发展基于城市建设。十年来,作为中心城区,海曙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徐家漕、吴家等近20个城中村,逾110万平方米农居房被拆除,建成水岸花园经济适用房、联升公共租赁房等总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促成农民向居民的转变,推进城市化进程。高塘四村、金地小区等100余个老小区整治完毕,总建筑面积70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8万余户。
  围绕“一核三带五区”的城市建设规划,“宁波商业航母”天一广场、“三江明珠”和义大道等相继建成,铁路宁波站综合服务区站点及基础配套工程基本完成,胜丰路,新典路、丽园南路、气象路等56条重要道路贯通,三眼桥、尹江路等交通要道扩宽,进一步扩展了城市功能的范围,提升了居住品质。

   
7、公共文化服务 家门口天天有好戏
 

  文化是软实力,更是硬实力。作为全国先进文化区,海曙通过“送文化”、“建文化”、“种文化”、“育文化”,形成了一个具有海曙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文化“大餐”、文化“小吃”走进市井社区,“家门口文化”活动月月有、周周演、天天看;文艺精品创作人才辈出,“五个一工程”、“群星奖”等重大奖项参赛作品不断推出,并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连续两届获得全国群星奖的县(市)区。
  体制改革为文化事业焕发新的活力。海曙文化馆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成功实施文化部“以文补文”政策,“文化经济一体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事企分离,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持续的改革焕发持续的活力,海曙区群文队伍不断壮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群众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扩大。
  2000年,海曙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

   
8、全民教育体系 带来全方位的终身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来,我区全面完成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全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通过名校并弱校、名师带徒、名师工作室等多种途径,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多、教育科研优、保教质量高、师资队伍强;义务教育健全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呈高位发展;关注特殊学生,特殊教育社区融合化教育模式被誉为“中国样本”;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00%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从2011年秋起,小学招生实现零择校,教育公平进一步显现。
  10年来,按照“全员参与、免试入学、就近学习、政府买单”的培训工作思路,创出具有海曙特色的新市民培训模式,在全国推广;建成了社区教育“10分钟服务圈”,居民只要走出家门10分钟,就可享受知识培训、生活保健、体育锻炼、健康教育、休闲娱乐“五位一体”的教育服务。2008年,海曙区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目前海曙区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创建工作,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教育现代化。

   
9、社区直选 开全国基层民主政治先河
 

  2003年3月,宁波市海曙区59个社区开始全部实行居委会直接选举,同年11月,诞生了浙江省首批直选产生的居委会主任。
  海曙区规定,即使户口不在区内,只要年满18周岁、在本社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员,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海曙区邀请国内有关专家现场观摩和指导3个试点社区的直选全过程。候选人提名权完全交给群众;候选人先期与居民见面、发表竞选演说、接受群众质询……一系列创新之举确保选举公开、公正、公平。“海曙直选”是全国首例县级行政区成功实行全部社区直选,作为社区直选的典范,开创了被誉为当时国内设计最科学的基层选举制度,是中国基层民主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根本性标志,对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作用不可低估。
  从2004年起,社区直选从海曙推广到全市。

   
10、天一商圈 成为浙东时尚消费新地标
 

  2003年,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天一广场拔地而起,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站式”购物休闲广场,在宁波人的心中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2009年,汇聚了国际一线高端品牌的和义大道购物中心在三江口崛起,年均销售已达10亿元,成为宁波首条“中国特色商业街”;2010年,中国第一个以江南院落为改造蓝本的商业街区———月湖盛园揭开神秘面纱,街区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肌理,又融入了现代城市综合功能,其休闲体验式消费的特色与天一广场、和义大道形成互补。
  在宁波市实施“中提升”的战略背景下,天一商圈悄然“变脸”,国际购物中心扩容升级,新华联商厦全新亮相,水晶街变成珠宝一条街,国美、五星、苏宁也先后“梅开二度”……升级后的天一商圈宛如巨大的“吸盘”,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吸盘效应。

   
11、居家养老 生活在海曙的老人更有福分
 

  政府购买服务满足了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的需求;义工上门服务满足了大量独居、困难老人的需求;企业和个人认购服务解决了上述老人1小时服务时间不够的问题;个人购买服务满足了有购买能力的老人的需求;日托中心和老年民间组织满足了大部分行动方便老人的需求;“81890”求助热线和“一键通”电话机解决了独居老人的紧急救助问题;居家养老照护院解决了少数老人临时全天候护理的问题。从2004年在全国率先推出“走出来,走进去”模式的居家养老模式以来,每年有600名高龄、独居、困难老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有820余名独居、困难老人享受义工结对上门服务,有287名居家老人享受全天候照护,有168名困难老人享受企业认购服务。
  该制度从2005年起推广到全市。2008年1月,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

   
12、公共卫生体系 零距离的“健康卫士”
 

  从十分钟卫生服务圈到零距离家庭式服务,从“看得起病”、“看好病”到“少得病”,十年来,海曙织就了一张便民快捷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2006年,海曙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制度,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自主选择医院就医的医疗救助。2007年,在省内率先实行了“街道为主”的社区卫生属地化管理新模式,服务更加快捷、有效、适宜。针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不断升高的趋势,2008年6月,海曙在省内率先开始试行慢性病契约式服务与管理。2011年,“粉丝”式家庭医生制以一种全新的健康服务理念进入海曙区的千家万户。这在省内尚属首创。
  十年来,海曙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浙江省社区卫生示范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浙江省卫生强区等。

   
13、“好人王延勤”感动浙江
 

  他不是个什么官,但是他心里想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残疾人服务。他手上权力很少,然而他总是跑前跑后,帮助解决残疾人遇到的种种困难。他有“三大宝”:一本联系残疾人的通讯录,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本从不离身的工作笔记。带着它们,王延勤想法设为为残疾人排忧解难。他忍着病痛,帮助聋人成立协会,建立俱乐部。他最后的嘱托是为残疾人建个带扶手的卫生间。他去世的时候,肢残人拄着拐杖来了、坐着轮椅来了;盲人、聋哑人相互搀扶着来了;智残人在家人的陪伴下来了,300多位残疾人自发来送别他们最敬爱的亲人。
  2005年3月,市委追认王延勤为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首届“浙江骄傲”年度人物。2012年7月以王延勤为故事原型的电影《一生有爱》在甬开机。

   
14、就业项目经理人 成就6万人的就业梦
 

  2006年,海曙区借鉴新西兰、北京等地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目前已在全区的8个街道74个社区中全面推广,108名就业项目经理人活跃在各社区,帮助67593人成功就业。
  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是通过组织和聘请专业人员,集中使用就业资源,对每一名工作对象设计并实施个性化的就业方案,并进行全程跟踪直至稳定就业的一种就业服务新模式。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已经成为全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重要载体,并创出了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对象重点化、服务内容个性化、服务程式循环化及服务平台网架化的特色。
  海曙区就业项目经理人引起全省关注,2009年,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研讨会在海曙举行,省、市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实施的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创造了一种就业服务新模式,是"浙江经验"在就业领域中的又一新的亮点。

   
15、行政审批提速 助推政府服务转型
 

  2007年底,海曙区开始深入实施以“两集中两到位”职能归并为核心的改革,至今27个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171个审批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占全区行政审批事项189项的90.48%;开展三轮以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和职能归并改革为重点的专项督查工作,行政许可事项由310项减少到126项,非许可事项由226项减少到63项;制定《海曙区行政审批管理目录制办法》,规定目录外不得审批;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已完成122项审批事项标准化编制工作;规范后续审批制度,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将审批事项纳入行政监察;2009年推出“两证合一、统一办理”的创新性税证服务举措;2010年探索建立企业设立“X+6”并联审批运行机制,企业设立登记审批由10年前平均用时5天缩短到1.47天。

   
16、六届宁波购物节 打造宁波年度购物盛宴
 

  “东方商埠,汇聚天下风尚。”宁波购物节从2007年起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成为海曙区的品牌名片,深受市民欢迎。
“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海曙历来是宁波商贸中心,具有独特的商业特色和魅力。购物节的举办已不仅仅是购物者的狂欢,还是购物休闲搭台、挖掘消费潜力、弘扬宁波文化底蕴、展示独特商贸风情、整合商业资源、推动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巩固了海曙作为“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核心地位,提升了区域发展品味。

   
17、社会管理创新 幸福成为看得见的风景
 

  81890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城管综合执法,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挂牌运作……多年来,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和成功实践,让海曙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的综合试点区域。2010年,我区借此契机,确定了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4个市级试点项目和社会矛盾联合解决机制、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系等8个区级重点社会管理创新项目。2011年,区委七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完善一个格局、夯实三大基础、加强和创新八大体系”,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
  随着这一张张良方的探索,海曙的社会管理越来越完善,“幸福海曙”给海曙人的感受越来越深切。

   
18、专业化社会服务 满足多元化居民需求
 

  2008年,全国首个区级社会工作协会在我市海曙区正式成立。该组织协助政府倡导社工理念,普及社工教育,在社区领域重点培养并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解、权益维护、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社会管理和服务,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专业化的社工服务。
  与专业的社工服务并肩“作战”的,还有散落在全区各社区个条块的1000多个社会组织。2010年年末,我区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枢纽型社会组织———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运行一年多来,中心已经孵化出了近十个居民有需求的社会组织,它成了区政府的左膀右臂,也成了我区社会组织满足公民多元化需求的助推器。从去年起,我区又率先在全市推出了公益创投项目的运作,用福彩公益和企业认购的资金,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19、政务微博平台建设 畅通民意诉求新渠道
 

  海曙电子政务微博平台于2011年10月13日正式开通,这是省内首个部门、街道和单位集体发布的微博群(平台)。作为全区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的重要尝试和应用之一,政务微博平台以“多元互动、倾听民意、服务群众、问政于民”为运作初衷,截止8月底,我区政务微博群关注粉丝累计已近35万人次,累计发布微博近2.5万条,协调处置微博反映民生问题、诉求和咨询3750项(条),处置率达99.5%,引起各级媒体及广大群众的热切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的关注,刊登、转载、报道相关新闻消息100余篇,各类网媒报道转发近200条。政务微博平台的使用和推广在有效推动政府工作、畅通民意诉求、提升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刘佳芬成为 全国十大师德楷模之一
 

  她心怀大爱、无微不至。她把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手把手地教吃饭,帮助脑瘫儿擦口水,清洗大便等污秽物。她开通特殊教育服务热线,与学生家长展开互动,倡导“送教上门”模式,成为特殊教育的补充形式。她大胆尝试创办“初级职业班”,实现中轻度残疾毕业生100%就业。她首创“达敏学校教育协作理事会”,构建特殊教育社会支持系统,成为中国特殊教育的创举;把“特殊学校社区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推向国际,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的样本。她情系教育、甘为人梯,所带的徒弟多为骨干、名师。她担任组长和执笔的科研成果曾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主编的《快乐生活》教材成为浙江省地方教材。
  2011年9月,刘佳芬成为全国十大师德楷模之一。

   
 
 

中共海曙区委宣传部主办 | 海曙区新闻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

E-mail:nbhsxww@163.com | 联系电话:0574-87190795 | 联系地址:海曙区灵桥路229号(35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