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一套制作宁式花色糕点的民国印糕板

    2012年11月19日 16:15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图为民国印糕板

  上了年纪的宁波人,讲到谁家孩子的长相酷似他的父母时,会用一句“活脱脱像印糕板印出来一样”的宁波老话来形容。印糕板,就是旧时宁波人用来制作印糕的木模板,如今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日渐罕见的精美收藏品。近日,本市收藏爱好者曹洪年来到本报,向记者展示了一套他收藏的制作宁式花色糕点的民国印糕板。从这些印糕板上,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印糕板的精湛木刻技艺,还能一窥昔日宁式糕团点心业的辉煌。

  几块印糕板牵出一段往事

  平时特别喜欢收藏民俗老物件的曹先生这次带来的印糕板一共七块,是民国时期制作宁式花色糕点:金团、年糕和状元糕的模板。其中做金团的模板占了五块,有方形和带手柄形两种,每个模板上面都有凹进去的印模,印有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及鹿、锦鸡等吉祥图案。状元糕的模板上刻有四幅图案,分别写着“一品当朝”、“连中三元”、“状元及第”和“五子登科”祝福语。

  这些印糕板都是由原木制成,雕刻精良。正面刻有“陈祥记”、“祥记大有”的字样,为旧时一家糕饼店所有,背后印有“宁波钉打桥曹源顺”字样,应为刻制模板的工坊的名字。

  曹先生介绍,以前他也收藏过一些私人家庭用的印糕板,但都不及它们精致、考究,更没有印上制模工坊的名字,足见这家糕饼店当时的规模和实力。

  关于这些印糕板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两年前,曹先生听一个藏友说,在即将拆迁的南郊路上有一户以前做糕点的人家手里有货。他赶忙跑去看,原来是一套宁式印糕板,民国时期的东西,做工精细,造型朴拙自然,令曹先生爱不释手。卖主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太太,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最后还是卖给了再三到访、态度诚恳的曹先生。

  据老太太介绍,她年轻时与丈夫一起在开明街开糕点店,取名“陈祥记大有”,因为丈夫的手艺好,他们家的糕点很受欢迎。当时“陈祥记大有”的规模与开在鼓楼的“赵大有”有一拼。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日军在开明街扔炸弹,他们逃难到了黄古林一带。等局势稳定后又搬到了南塘河下水桥(现为甬兴桥旁),才算稳定下来。那里因为靠近三市,每天来赶集的人川流不息,他们的糕点店生意兴隆。从农村来这里赶集的人总会在他们的店前歇歇脚,买个金团、油包吃;而等到要回家的时候,总不忘带点好吃的糕点给家里人。糕点店的生意一直不错,解放后直到她的丈夫生病去世,家里因为没有了手艺继承人,才日渐衰落。如今只留下这些印糕板成为对丈夫最后的纪念。

  宁式糕点店一度在宁波生意兴隆

  曹先生把这家“陈祥记大有”糕点店称为“陈大有”。据老太太回忆,“陈大有”在当时虽然不及“赵大有”那么有名,但也颇具规模,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可见当时宁式糕业在当地的发展和繁荣。

  这与“赵大有”在宁波的崛起有关。清朝同治年间,上虞人赵姓即赵大有的创始人,以做糕点谋生。为了谋生及弥补家计,装运一船梁湖米前往明州府城,在如今的宁波市江东后塘街杨柳道口租下一间店面制作年糕,取店名为“赵大有”。想不到短短两个月制作下来,细、滑、韧的年糕深受宁波百姓的欢迎。民国初年,赵氏人在宁波江东百丈街的大戴家弄口开设了第一家经营宁式花色糕点的“赵大有”糕团点心店。随后赵氏族辈们竞相盘店经营,在灵桥门、江北、江东纷纷开起了“赵大有”店。因为宁式花色糕点大受欢迎、有利可图,上虞的一些外姓也不约而同地开起了老大有、新大有、同大有、同大生、顾大有等店面。一时间,“大有”糕团点心店在宁波遍地开花。

  糕点生意如此火红,跟宁波人的习俗紧密相连,“宁波有一习俗,每逢农历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年糕汤,所谓‘年糕年糕年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图个吉利。”“还有金团,形状是圆的,象征团团圆圆。旧时宁波人办大事,都喜欢用它。小孩满月、周岁,还有乔迁、办喜事、寿辰、祭祖等,都要买金团,取甜蜜、团圆之意。”

  曹先生说,现在吃金团的人越来越少,作为传统纯手工工具的印糕板也早已隐退江湖,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方便的塑料、金属材料的印糕模,但印糕板里丰富的民俗文化却值得人们永远回味和记忆。记者李菁

本文来源: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