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老小区整治为老城区换新妆

    2012年12月04日 08:0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黎升 通讯员杨燕 贾茗喻)白云庄小区的陈老伯安详地为孙女讲述小区文化墙上篆刻的浙东文脉;西河小区的李阿姨从口袋中掏出纽扣大小的门禁器在自家楼道门前一刷轻松推门进屋……作为甬城老小区拥有量最多的海曙,经过十余年的改造,城区一改旧时的疲态焕发出新的生机,市民的居住品质也在这一轮轮的整改中获得一次次地提升。

  百余个老小区换新装  唤醒老城新生机

  2000年,全区第一轮老小区整治工作启动,共整治老小区建筑面积294万平方米,约占全市老三区整治面积的一半,直接受益住户4.3万余户。区房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首轮老小区改造基本按照封闭管理的要求,除屋面、房屋、绿化、道路、排污管道等整修内容外,还增设小区围墙、岗亭、出入口安装了电子监控等安保设施、宣传橱窗、健身器材、石台座凳等文体设施等。

  2007年,在第一轮老小区整治成功的基础上,全区第二轮整治试点启动,老小区整治从“面子”向“里子”深化。在整治过程中,为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整治工作以使用功能再造为主,着重考虑房屋使用功能的维护更新,把房屋维修作为整治的主要内容,积极引进新工艺,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屋面、墙面防水工程,据统计,用于屋面和内外墙的整治的费用,占到总经费的45%左右。全面提升老小区的承载功能,新增信报箱,翻新电子防盗门,增设部分休息凳椅和娱乐设施、安装空调落水管安装等内容。

  “为应对我区老小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在老小区整治过程中也考虑从住宅功能、服务设施配套的适老化进行改造,适当增设了休闲设施,改建了一些无障碍通道。”该负责人表示,在整治中充分注重对历史文化和地方传统特色的保护,如军分区公寓为与永丰库遗址相协调,整治过程中将公寓外墙面漆成仿古风格,既做好外墙面的维修工作,又结合鼓楼片区的文化特色,而白云庄仿古文化墙的设计更是包含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通过采用漏窗和石作雕刻相结合的方法,使白云庄的相关历史背景一一展现。

  从2000年至2012年,经过两轮老小区的整治,海曙已累计整治112个老小区及零星住宅,房屋约3008幢,占全市总量的55%,成功打造出西河小区、金地小区、联南小区等一大批亮点精品工程,9.5万户家庭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十余条背街小巷创特色  激活城区毛细血管

  第一轮老小区披上“新衣”之初,其间的阡陌小巷也一改曾经破败的容颜,步行其中让人有身临画境之感,整体提升了老小区及其周边通行环境的居住水平。

  “小资”的君子街、石板巷、元吉巷、狮子街;“怀旧”的鼎新街、尚书街、仓基街;“古色”的西河街、呼童街、府桥街……全区范围内的背街小巷在不同片区、不同路段的综合整治一一结合原有特色被改造成不同的风格,在整治过程中,城管部门还对年久失修、风化脱落的沿街墙面重新进行粉刷,为居民安装空调外机架、晾衣架、雨篷、晾晒台等生活设施,对沿街店铺的店名招牌进行统一规范等。

  “现在小巷里的车好开多了,车位也好找,路旁一弯就能安心停车。”在西河街上班的王女士惊讶于整治后西河街的美观与便捷。原来,被纳入背街小巷整治工程的西河街原人行道路宽度逾3米,整治过程中把人行道内推至2.5米,为车辆提供了一溜“栖身之所”,因为直接拐入路旁凹进的停车区域,恰似船入港湾,这样的停车位有近80个,路面材料拼贴方式独特,与马路、人行道形成区分,被市民亲切地称为“港湾式停车位”。

  通过老小区立面改造、屋顶美化、绿化改造及背街小巷整治等综合整治措施,老城区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改观,切实提升了中心城区的形象。同时,在整治深入挖掘城区历史底蕴,成为展示海曙历史文化核心区的重要窗口。“一般情况下,老小区经改造后,本小区及周边房产的商品房交易价格每平方米可提高5%到10%左右,其效益是整治投入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区房管处负责人表示,老城区换新妆不仅仅是单纯的小区改造、街巷整治,更是城市再开发、再提升、再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一件寻求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促进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价值提升工程。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黎升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