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现实生活背后的社会思考

———读J·K·罗琳的《偶发空缺》有感

    2012年12月10日 10:25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傅晓慧

  罗琳一方面写出了当下一部分富人对穷人的极端态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贫穷是可怕的,它能使人完全失去自我。可是,谁造成了这一切呢?谁有责任来挽救这一切?

  在J·K·罗琳的新作《偶发空缺》面市之前,我就猜测这本讲述成人世界故事的小说难以达到《哈利·波特》的风靡程度,但我依然欣赏罗琳女士尝试转型作品的勇气。她的用心很明显,她想证明自己不仅是个能够创造人手一册奇迹的魔幻小说作家,同样也能娴熟描摹现实生活。《偶发空缺》继承了英国狄更斯等现实主义大家的文学传统,尽管它没有超越罗琳自身的文学才华,可依旧是这个时代中非常值得阅读、思考的一部文学著作。

  和《哈利·波特》第一部的开端相似,《偶发空缺》开篇写的也是死亡。地方议员巴里·菲尔布拉德因脑部血管爆裂而亡,死讯很快像流感病毒一样,在帕格福德小镇上蔓延开来。镇上的人们各自怀揣着如何填补那个临时空缺的议员位置的隐秘心思,开始交头接耳。罗琳用一种较为夸张的手法写人们接到这则猝死讯息后的不同反应,同时她也借此机会一一交代了小说中有一定“戏份”的人物,将他们串联起来,设下些不大不小的悬念,为小说渲染出死亡的荒凉阴影下众人斑驳而陆离的心理氛围。《偶发空缺》的色调是灰暗的,从里面走出来的人物鲜有几个积极正派,人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欲望和周围人的谎言之中,人人绞尽脑汁且疲惫不堪。作者似乎是在暗示读者:眼下的状况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事情在后面呢。

  被作者用三页纸就写死掉的巴里·菲尔布拉德可说是整部书中惟一一个有着圣人般高尚情操的人物,他在帕格福德小镇上存在的意义,与其说是暗灰调子中的一抹闪亮光彩,不如说是摇摇欲坠的楼房中的一根顶梁之柱。所以因他死亡而引起的议员之位空缺,使得种种道德坍塌和理想崩溃接踵而至。帕格福德镇上人们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他们和邻镇“领地”之间的重重矛盾再次彰显。“领地”原是大户人家的庄园,后来政府在那里建造了大量便宜的公共房屋,供失业者、妓女、吸毒者等社会低收入人员居住。尽管“领地”和“隔壁”富足优雅的帕格福德小镇有着天壤之别,不过按照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两个地域内的居民在很多方面可获同等待遇。比如贫家子弟也能去帕格福德的学校上学;吸毒者可以进由帕格福德镇民们缴纳税款维持的戒毒所进行治疗。对这些,帕格福德镇上的人们早就心怀不满,如今,善良的巴里走了,他们心中的执念、偏见、仇恨、鄙夷、排他等因子如气泡般汩汩上涌。这些情节设置给《偶发空缺》带来了“社会纪实报告”的现实味道。但全书最闪光的地方是罗琳通过小说展现的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愿妥协的态度和不加掩饰的道德观点。

  罗琳是个成功显赫之后仍愿意踏足社会底层的作家,未成名前的她领取过失业救济金,住过简陋的廉租房,她熟悉穷人的生活,她将自己当初获得的关于贫民窟的种种残酷见闻写进了这部小说。罗琳一方面写出了当下一部分富人对穷人的极端态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贫穷是可怕的,它能使人完全失去自我。可是,谁造成了这一切呢?谁有责任来挽救这一切?作者借用死者巴里之口,倡导了一种理念。那就是社会应该尽量给予穷人们发展、完善的机会,使他们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并懂得自尊自爱的重要性。

  小说当中的16岁女孩克丽丝朵儿是作者倾注了浓厚情感的一个人物。罗琳通过对她经历的描述,部分解答了富人眼中“无可救药的穷人”在绝望现实之下做出“自暴自弃”选择的原因。克丽丝朵儿生来不幸,母亲吸毒并从事性服务工作,弟弟有智障倾向,她本人则故意将自己“扮演”成一个流氓型女孩,以“匹配于”自己所处的贫民区。她也曾因巴里的鼓励,有过昙花一现的积极。可巴里走后,一切恢复原态。为了不被政府剥夺自己和家人们在“领地”的居住权,她绞尽脑汁,觉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让自己怀孕———按当地政策,单亲妈妈能够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类生活保障。可就在克丽丝朵儿干完这件事后,她一心要保护的弟弟却溺水身亡了。罗琳通过这个女孩的遭遇,尖锐提出:问题难道仅仅出在穷人的个体选择和道德素养上吗?这人间悲剧的后面难道不是复杂、广泛、深层的社会原因在起作用吗?在优渥生活中享受着的富人不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一句无情的“咎由自取”来敛结穷人卑贱的命运。不妨思忖一下,在造成这一切的社会原因中,你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也是作者希望读者们在读完这本小说后能进行一番扪心自问的原因。

本文来源: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