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196

海曙新闻网

本报记者追访宁波徐家漕社区干部

[浙江日报]送年货 筹善款

    2013年01月14日 08:2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陈晓云(右一)与同事一起,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送年货上门。 王庆丽 摄

  本报宁波1月13日电

  见习记者王庆丽

  区委报道组宋佳

  基层社区的“小巷总理”们到底有多忙?今天,当我走进宁波海曙区望春街道徐家漕社区时,答案已一目了然:采访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竟然是要“追”的。

  徐家漕是宁波市首个经济适用房小区,2002年底交付使用,现有居民2684户。孤寡老人多、残疾人多、低收入及无收入者多,是该小区的主要特点。

  追访人物:

  陈晓云,女,31岁,徐家漕社区办公室主任

  下午1点30分,陈晓云已被前来办事的居民围了个严实,狭小办公室更显拥挤。“社区老人多,大事小事都爱往居委会跑,把这里当另一个家。”忙里偷闲时,她这样告诉我。

  “一会我去给几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送年货去。”装好东西,拎起袋子,陈晓云叫上同事小魏,风风火火出了门。我一路小跑,紧随其后。

  刚到一栋居民楼下,还没按门铃,一位老太太就从二楼走下来迎我们。“侬好!新年好!”陈晓云热情地回应着,立即搀扶老人上楼。老人姓方,今年87岁,子女都不在身边。

  “阿婆,您的手冻疮很严重啊。”正聊着,细心的陈晓云发现方阿婆的十只手指被冻得紫红,“一个多月了,手指不能弯,有时疼得睡不了觉。”方阿婆说道。

  “怎么不去医院,配点药?”陈晓云露出心疼的神情,“天气冷,取暖器当开也得开,别省那几张钞票。”

  老人告诉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规模太小,离社区最近的大医院,坐公交最少要一小时来回,年纪大了不想为小病折腾。“阿婆,明天上午街道组织社工体检,到时我上医院帮您取点药!”陈晓云说。

  送这趟年货大概花了半小时。接下来,我们返回居委会,再取一包年货,送到另一位老人家中。陈晓云说,社工的职责不仅是“送东西”,更是“陪伴”和“倾听”,了解居民的困难和需求。

  “宁可自己多花时间和力气,也不要让他们心里难受。”听她这么一说,我突然明白,年轻的陈主任为何总是这样步履匆匆了。

  追访人物:

  戴自甫,男,50岁,徐家漕社区党委书记

  采访戴书记这天,他一直都在自己的办公室。没想到,这个访谈也得追着问。

  上午8点20分,采访开始:“请问您在徐家漕当书记有多长时间了?”

  戴自甫:“我是2007年6月从其他社区调过来的。小区位置偏远,配套设施又不完善,居民意见很大。”

  “书记,上次跟你说的事儿终于办妥啦!”一位50来岁的阿姨走进办公室,打断了我们的交谈。

  这位阿姨的婆婆是社区居民,前阵子很多事情都是请戴书记帮忙出的主意,这次是来汇报处理结果并表示感谢的。

  9点20分,我接着提问:“现在情况怎么样?你平时还需要处理哪些问题?”

  戴自甫:“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大超市和银行都开到这附近来了,公交线路从一条变成好几条,出行也方便多了。现在一方面要稳定居民情绪,另一方面要了解他们的诉求。”

  几分钟后,一位年轻女子急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提一只装有医院CT扫描图片的塑料袋。原来,这位姚女士被查出患了重病,需住院治疗,而她早已与丈夫离婚,还要独自抚养孩子,手头十分拮据,只好向居委会求助。

  戴书记一面安慰,一面耐心讲解相关的救助政策,“只要情况属实,看病的钱我们来想办法帮你筹到。”

  10点50分,采访继续:“社区居民都称您为‘好人书记’,当‘好人’有什么秘诀?”

  戴自甫:“虚的东西一点也做不得,并且贵在坚持。比如说,我们从2008年元旦起,每天派人到75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家中,看他们是否安全,有无需要帮助的事项。现在,社区有56位这样的老人,由我们的社工轮流上门,风雨无阻,今后也要一直做下去……”

  就这样,整个上午,我的实际采访时间还不到半小时。不过,从被打断的采访中,我大概已能了解,徐家漕社区的居民是多么需要这样的“好人书记”。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

海曙新闻数字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