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饭娘
林绍灵绘
周太福
从前,家家厨房里都有筲箕篮,专盛冷饭之用,所以又称饭筲箕。饭筲箕悬吊在梁,一则为免鼠猫偷食,二则为通风透气防止变馊。许多人不知道,饭筲箕里的冷饭并非因为饭煮得多了吃不完才摊在那里,而是家庭主妇们为了节约粮食有计划多煮的米饭。这些冷饭已在第一次烧煮时由米粒变成了白白胖胖的饭粒,当它第二次与新掺入的米一起烧煮时,再次吸水使它的体积倍增,这就提高了“出饭率”,达到节省粮食的目的。沓冷饭是为了让冷饭“生”出更多的饭来,所以这冷饭在民间又叫做“冷饭娘”。
冷饭娘沓得越多,“出饭率”就越高,不过饭的口味却与出饭率成反比。但为了既节省粮食又填饱肚子,口味就暂时顾不上了。然而即便如此,从前宁波农村一年三百六十天餐餐都能吃上这种白米饭的人家只有少数,大多数农家一年中至少有二三个月需吃难以下咽的番薯干饭、麦碎米饭或其他杂粮。
从前一般农家厨房里都有一台两眼的老虎灶,铁镬子,柴薪烧饭。大镬头米饭容易烧焦,近镬肚脐处甚至都炭化了。当全家吃好饭后,主妇就把镬里剩饭起入筲箕篮里,粘附在镬里的饭镬焦一时铲不起,就在镬里倒入清水让焦饭浸泡在清水中。一个时辰后,镬里的饭镬焦都因吸水膨胀变得容易铲除了,主妇就把饭镬焦铲起来,连焦饭带混水一并倒在甑里,待澄清沥去余水后,剩下来的就是黑、黄、白混杂在一起的糊糟糟的“镬洓(音se,义浸、泡)饭”,下次烧饭时把镬洓饭掺入同煮。有的主妇连从镬洓饭里撇出来的又黄又黑又混浊的水也舍不得倒掉,因为这混浊的水中还有饭的成分在,用它来煮芋艿羹、萝卜羹或洋番薯羹,既充分利用,又给羹汤起到酱色作用。节约粮食真是到了极致。
那些艰苦年代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常言道:“千日有,不可忘了一日无。”前人节约粮食的措施、方法和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值得今天大手大脚甚至铺张浪费的人好好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