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耶夫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
据俄新社、俄塔社、“俄罗斯之声”电台消息,俄罗斯文学巨匠鲍里斯·瓦西里耶夫11日去世,享年89岁。据介绍,这位文学巨匠的葬礼将在周四举行,他将与自己深爱的妻子合葬在莫斯科瓦甘科夫公墓。
对中国读者和观众来说,瓦西里耶夫其人远远不如他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有名。很少有人没看过同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等影视作品。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陪着很多中国人长大的、最重要的“百部电影”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人们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认知和感受到了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据《成都商报》
搬上银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轰动世界
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在读者中产生极大的轰动。1972年,这部“遭遇街谈巷议”的中篇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瓦西里耶夫的名气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增,小说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这部作品荣获前苏联国家奖金。
这部小说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几个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1942年初夏,在俄罗斯白海运河地区,一组企图破坏铁路线的德国伞兵与守卫在那里的女兵班相遇。女兵丽达、冉妮娅、丽扎、索妮娅和嘉丽娅相继牺牲,而德军也无法摆脱被歼灭的命运。女兵们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运输线的安全和俄罗斯村落里静悄悄的黎明……
访华趣闻他曾被中国观众感动落泪
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陪着很多中国人长大的、最重要的“百部电影”中的一部,是不少中国人心目中的情感经历和人生场景。可以说,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看过同名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等影视作品。人们正是从这部作品中认知和感受到了俄罗斯式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翻译家高莽先生在其《作家的幸福》一文里讲过这样一件事情:1987年夏,瓦西里耶夫在访华期间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观众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喜爱之情。在游览长城的路上,瓦西里耶夫遇到的每一个游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在饭店吃饭时,瓦西里耶夫询问一位女服务员是否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服务员激情满怀地说:“我看过两遍!我感动得哭了!”瓦西里耶夫被女服务员生动的表情和声音所吸引,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对高莽先生说:“你不用翻译了,我都明白了!”
面对如此动人的场景,在场的前苏联诗人库古里丁诺夫感慨万分:“世上有一些作家,颇有名气,人们知其人,却很少读其作品,这样的作家是可怜的!世上有一些作品相当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作者是谁,这样的作家是幸福的!你,瓦西里耶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你值得骄傲!”
●人物名片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1924年5月21日,瓦西里耶夫出生于俄罗斯北方重镇斯摩棱斯克。其作品多以战争为主题,且曾被多次搬上舞台和银幕。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曾在5个剧院上演,并于1972年被拍成电影,由罗斯托茨基执导。200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由俄中联合拍摄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国热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