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口
今日奉化江
摄影龚国荣
典故“甬东之悔”的由来
司马光《资治通鉴》在《晋纪》部分叙述东晋废帝(海西公)时期的历史时,曾讲述北方燕国和秦国的争斗,那时秦国国内不稳定,各种势力和派别分别向世敌燕国乞兵求援,这自然让燕国慕容王族有志之士感到极度惊喜,认为是吞并强敌的绝佳机遇。燕国魏公慕容庾闻讯后,写信给吴王慕容垂和皇甫真说:这是天意,天意不能违背,错过这个机会,不但以后再也不会遇到,而且会给自己带来灭顶灾难。从前吴越争霸,吴王击垮了来犯的越国,把越国置于亡国境地,但他却拒听伍子胥的逆耳忠言,没有及时把越国消灭,而夫差在勾践的奴颜婢膝面前丧失警惕,以致养虎遗患,最后使吴国从此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夫差本人也面临厄难,被勾践安置到越国东鄙的“甬东”去,他在绝望中悔恨不已,尤其觉得无法面对悬挂在姑苏城门上的伍子胥头颅,于是在他高傲而痛悔的内心里涌现出一股无法排遣的“甬东之悔”,就拔剑自刎(也有说是自缢)了。
所谓典故“甬东之悔”,就是指拥有绝对优势的吴王夫差拒绝贤臣劝谏,一味听信佞臣(伯嚭)的花言巧语,最终落得了可悲的下场。这是个从著名历史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典故,与阿拉宁波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当时所指的“甬东”正是宁波的一部分。
“甬东之悔”的典故,在西晋以后列国纷争背景下被广泛认知,为此当时各国上层政治军事圈子对古代宁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使遥远的中原地区也不例外。这个典故无疑也为我们了解早期宁波多了一份可靠的材料。
《晋纪》接着叙述:燕国吴王慕容垂和皇甫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接受慕容庾的建议,不久秦国苻坚、王猛等“人中之杰”重新崛起,而且很快地把燕国灭掉,从而为“甬东之悔”又增添了一份新的史料。
很有意思的是,为《资治通鉴》作注解的是宋末元初宁海籍史学家胡三省,他与文天祥、谢枋得和陆秀夫同为丙辰进士,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起寄寓在鄞县袁桷(清容)月湖私宅。此时兵荒马乱,他将卷帙浩繁的注本珍藏于袁宅石窖中,才侥幸未被“寇乱”所毁。第二年,书稿全部完成。要知道,他先前已经撰成《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论十篇,原稿在杭州沦陷后他流亡新昌时遗失,这是他第二次完成的巨著。
胡三省在“甬东之悔”条下注释道:《左传》有记载,吴国侵入越国,勾践保于会稽,派人向夫差求和,夫差同意了,没有接受伍子胥的谏诤。其后越国攻入吴国,要将吴王迁居甬东。吴王说:我老了,不能侍奉您君王啦;我悔不听伍子胥的话,害自己陷此绝境,就自缢而死。
“甬东”究竟在何方
“甬东”具体在宁波何方,由于历史资料匮乏,长期来很难确认。宁波和舟山方志及有关历史笔记之类曾有一些辨析,可说服力都不是很强。
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国语》有东汉贾逵的注释,“甬东,越鄙,甬江东也。”认为甬东就在越国的边远地区,甬江的东面。贾逵是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的九世孙,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学识渊博,撰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
甬江发源于四明山麓,一直到镇海口出海为止。今天甬江的概念与古代有所不同:从奉化江和余姚江汇合于宁波市三江口至镇海口的江段才称为甬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