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2003年抗击非典起,我国应急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使抗灾救灾变得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军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程序,有序快速反应,务实高效,为抗震救灾打下坚实基础。”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说,“军队和各部门救灾职责分工明确,中央和地方相互配合、协调有序。”
这力量,来自以往抗震救灾的磨炼和平时的演练——
从解放军到武警部队,从公安消防部队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国家卫生应急队到国家矿山救援队,一支支救援队伍从各地赶往灾区……地震发生当天,共有166支救援队伍进入灾区,灾区迅速聚集了2.4万多名抢险救援人员、1.1万多名医疗卫生人员。
巧合中包含着必然。地震发生前一天,四川公安消防总队刚刚结束一次代号“闪电-A”的跨区域地震救援演练。20日上午,这支队伍直接开赴灾区。
“我们天天在战斗、时时在救援!”经历汶川地震救援的公安部消防局高级工程师何宁感叹,“公安消防部队每年参加数十万起危险化学品泄漏、建筑物倒塌、交通事故、地震及次生灾害、群众遇险求助等抢险救援,有一套完善的地震救援专业训练体系随时应对突发的实战。”
从汶川到芦山,灾难的历练,使救灾队伍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中国救灾效率提升。
“这是中国政府和军队在汶川地震救援经验基础上的一次能力大提升。”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灾情传递迅速,应急部署更加协调,救援部队到位及时,危重伤员得到充分救护,就是很好的证明。
这力量,来自改革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
震后,中央财政紧急拨付救灾资金1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协调向灾区组织调运油品4300多吨、活动板房1.1万平方米。民政部立即向灾区调运5万顶帐篷、10万床棉被、1万张折叠床……
一辆辆“抢”字号专列在铁路大动脉上疾驰,一辆辆装载着救援物资的车辆向灾区进发,一架架军用直升机直接对灾区进行定点空投。
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反应迅速、高效有序。2003年后,历经非典疫情和汶川、玉树地震以及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考验,中国不仅从灾难中总结经验教训,更积极改进,在反应速度、物资准备、技术装备、联动机制等诸多方面提高了应急能力。
“救灾反应及时迅速并更加科学高效。”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陶鹏博士认为,“举国应急体制优势非常强大,能迅速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应对灾害之中。”
“越是艰险越向前”——自强不息,多难兴邦,在大地震颤中,迸发出感天动地的“中国精神”,给人力量,给人信心
“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
4月24日,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
越是艰险越向前——自古以来,面对一次次灾难的考验,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磨砺出顽强坚韧的民族品格、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越是艰险越向前——从汶川、玉树到芦山,面对巨大灾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中华民族更有凝聚力,更有向心力。
这是一种不等不靠、顽强自救的自强精神——
“我不哭,我很坚强。”互联网上,一张“微笑女孩”的照片迅速流传,纯真的笑容让人们感受到自信与坚强。
8天来,一个个惨烈而真实的故事,让人们的心弦一次次为之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