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根据小区的不同情况和治安实际,采取‘对症下药’加强防范。”倪晓峰说,“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引入物业管理的小区。”
西门派出所辖区的“白鹭园”小区只有三幢居民楼共154户居民,不仅没有物业,连业委会也没有。为说服居民交纳“自治费”来请保安人员,民警和社区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对于那些已经答应又反悔的居民,更是多次上门沟通。自治费收起来,保安人员请进来,小区连续偷盗现象也少下去了。
没有物业,但有业委会的小区,通过成立非盈利物业企业开展自主物业管理;对既没有物业,也没有业委会的小区,实行政府扶持改造资金,住户缴纳基本管理费进行庭院式管理;对出入口多,无法实行封闭管理的小区,推行主要进出口设立门岗,其他通道定时开启的准物业化管理;对农村拆迁安置小区,采取降低物业收费标准,政府差额补贴的管理。
倪晓峰说,像这样的小区在整个海曙191个居民小区中还有约40个。“最难协调的是民意。就拿装小区出入口的旋转门来说,装什么样子的,是否允许电动车通过,居民都会有不同的意见,需要民警和社区干部一次次协调。”
领导下基层,专攻小区“老大难”问题
今年1月,中山社区尚书小区业委会代表将一面“深入基层办实事,促进技防保平安”的锦旗送到鼓楼派出所。就在去年年底,经过海曙公安分局、鼓楼派出所和鼓楼街道多方努力,小区监控设备全部安装好并投入使用。
这一结果得益于海曙公安分局从2011年7月开始实行的“调研员和科所队长联系复杂社区指导工作制度”,22名分局领导干部分别联系22个治安复杂社区,定人、定责解决联系社区的突出治安问题,限时改变治安面貌。今年来,领导干部联系的治安复杂小区发案数同比下降21.5%。
“居民小区安全度的提升需要社会立体防控的深化。”倪晓峰说。
海曙区目前登记在册的2440名物业保安成了加强居民小区治安防范的“自主力量”。每到夏天,入室盗窃、偷盗电动车、“白闯”等案件易发,每隔一段时间,社区民警就会结合近期的发案信息研判给物业“上课”,告诉他们平时巡控的重点。
还有65支义务巡逻队活跃在各个居民小区,由来自社区的党员干部、志愿者、社区干部组成,人数多达3588名,将治安防范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楼道。为了确保这些“补充力量”更好地开展工作,像在江厦派出所,社区民警还会给每个参与日常巡逻的志愿者发放“工作须知”,平时巡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遇到什么情况该怎样处置,都有明确的指引。
“社区联防、物业联动”机制的建立,也增加了专业巡控警力向无物管小区的投放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