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作风问题,特别是群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非一日之寒,而是由来已久,成了积弊和顽症。解决起来,也非一朝一夕。最根本的是要靠制度、靠规矩。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全市各地各部门抓得很紧,“四风”之害消停了不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是“一阵风”,这样能坚持多久。有些党员干部还抱有幻想,想着“风头”能快点过去。不论是群众的“担心”,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的“幻想”,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或者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不到位,使得约束力不够,导致一些作风问题长期存在,甚至越来越严重。
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一些作风问题,特别是“四风”之害,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很容易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想毕其功于一役是幼稚的。通过集中教育实践活动,遏制“四风”之害的蔓延和恶化,是可以做到的。但要保证活动效果,并将它固定下来,延续下去,就需要建立健全既管用、又能长期坚持的制度。这也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
作风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规范党员干部作风的规定,就要具体仔细,标准要尽可能量化,办法要可操作、可执行、可检查,对于违反制度和规定的,要有明确的处分处理办法。“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一旦形成,就要做到公开透明,便于群众监督;更要严格执行,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对于违法乱纪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强化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性,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这样,党员干部才会心存敬畏,“不敢越雷池半步”,并慢慢养成依照规章制度想问题、办事情的思维和习惯。
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既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立足长远,强化制度建设。教育实践活动是阶段性的,但坚持群众路线是长期的。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勇于打破思想束缚、惯性思维,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用严明的制度,严格执行、严密监督,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确保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深化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制度规范、约束和调节人们的行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革除“四风”这样的顽症,我们的规定、制度、办法,要严一点、紧一些。规章制度严了紧了,会让一些党员干部感觉不舒服,但这不光能保证作风建设常态长效,也能让人民群众感觉更舒服,对我们党也就会更满意、更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