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让新老居民共享和谐生活
81890,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2001年成立之初,掷地有声地亮出自己的宗旨:便民利民,有求必应!这个由海曙区委区政府拨款56万元启动的热线服务平台,目标明确:快速、便捷地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群众不麻烦、不生气。
以人为本,81890十多年一直坚持“零收费”,从成立至今,热线电话提供7×24小时服务。截至去年,81890有职员60余人,开通23条电话热线,日均受理3000余件;设有中国81890服务网站,日均点击量2万余人次;拥有850多家加盟企业,4000多家社会组织,85万志愿者,且与党政部门实现互动。
2002年中国家协,2004年、2007年、2009年,商务部三次向全国推广宁波“81890服务模式”。至今,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相继应用81890服务模式。
居家养老,也是海曙在着力破解的社会难题。自2004年以来,海曙区构建起新型的以社区为依托的“走进去、走出来”社会化居家养老体系,在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的同时,创造了居家养老服务就业岗位,走出了一条“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的社会养老问题的基本出路,就近、便捷、专业化、低成本的服务,有效缓解了社会养老的压力。 2008年初,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近几年,海曙区又在全国率先推出精神养老,受到全国老龄委领导和有关专家高度评价。
从2006年开始,海曙探索建立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针对辖区内就业愿望不强、竞争能力较弱、确需政府帮助就业的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就业服务。该制度实施以来,海曙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海曙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已经成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重要载体,并且已叫响全省。省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该制度创造了一种就业服务新模式,是“浙江经验”在就业领域中的又一新亮点。2010年又对该项制度进行了深化推进,拓展就业项目经理人的工作职能,为辖区有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意识和能力培训以及创业政策支持等服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层民主,全民感触城市发展脉搏
2003年,一场社区公推直选的基层民主改革率先在海曙区拉开帷幕,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在历时8个月的渐进改革后,海曙成为国内第一个全面实行社区直选的行政区。构建“选聘分离”的社区组织体系,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根据“打破身份、竞争上岗、提高待遇、加强管理”的原则,建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社区工作;拓宽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渠道,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创新,将不断出现的矛盾化解在基层。
民政部专家认为,具有突破意义的海曙直选,是迄今国内设计最科学的基层选举制度,是中国基层民主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社区直选,激活了基层民主的“细胞”,创新了社区管理模式,规范了城市社区选举程序,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民主建设,海曙区一直紧随时代。2011年10月,在海曙区区长吴胜武等区领导的推动下,海曙区建立了集体政务微博平台,通过“集体织博”、“联合办公”,实行一站式政府服务联动管理模式,成为浙江省首个集体上线的政务微博平台。
“微•海曙”政务微博平台实现了从“独唱”到“合唱”的互动,改变了个别部门(包括个人)账号单兵单线作战的格局,开启了多部门在微博矩阵中联合办公的范式,并把意见平台丰富为“发布、问政、互动”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提出了“努力只让网民只@一次,便可得到满意答复”的工作目标,有效提高政府在网民中的公信力。
截至2013年底,海曙政务微博拥有粉丝42万人,受理网民反映各类问题、建议和咨询24059条,处置23941条,处置率达99%;2011年,海曙官方微博“@海曙小微”获得2011年度新浪微博浙江政务微博10佳之一。2012年,“@海曙小微” 被评选为2012年度华东地区“政务微博10佳应用奖”之一;海曙官员个人微博“@吴胜武007” 被评为省内政府官员微博影响力第一,海曙政务微博经验在宁波市进行推介。
党建也成为民主建设的重要抓手。海曙区率先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纵横贯通”的城市党建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努力构建面向党员、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的“大服务、全覆盖、广受益”服务辐射体系,形成区域性大党建工作有效阵地和平台。建立了街道党员服务中心、楼宇党建综合服务中心,探索构建核心商圈的党员服务阵地,为企业党员和新市民党员提供面对面的便捷服务。全区规模以上“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了100%。
文化事业,在传承中弘扬时代精神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天封塔、鼓楼沿,东南西北通走遍”,这句宁波老话耳熟能详。在千余年的岁月流逝中,海曙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04年,《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紫线规划)》在旧城区范围内划定了8处历史街区,其中7处历史街区坐落在海曙区。
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海曙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历来标准较高。为了不断满足这一需求,承担此项重任的海曙区文化馆,1984年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率先与财政脱钩、自负盈亏。目前全区形成了以区文化馆为龙头、街道文化站为纽带、社区文化宫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纵向网络和以“都市文化联谊会”为平台的公共文化横向网络。全区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群众文化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补充。
持续的改革焕发活力,海曙区群文队伍不断壮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群众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不断扩大。近年来,海曙按照“共建共享”要求,一方面继续加大文化投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立足服务,拓展思路,通过“送文化”、“建文化”、“种文化”、“育文化”,形成了具有海曙特色的,充满活力、魅力与生命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每年举办各类群文活动上百次,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宁波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大气势、大手笔、大制作在市、省乃至国家级层面产生轰动效应。
从2005年开始,海曙区对历史街区实施改造。2010年,“月湖盛园”成为国内首个以江南院落为蓝本打造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南塘老街2012年1月全新亮相,被打造成以“老字号”为主体的餐饮和文化产业一条街。2013年,鼓楼沿历史街区有机更新后,着力于展示她独有的“非遗”魅力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格调。
近年来,海曙区重点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工程,先后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海曙文化产业发展。从2008年,首家市级创意产业园“新芝8号”正式开园,到今年5月,浙江省首个微电影主题产业园区——“启运86”宁波微电影主题文化产业园区也将揭开面纱,海曙的文化产业越来越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同时,在历史街区改造升级的基础上,海曙区注重植入旅游观光、文化展示、餐饮娱乐、商务办公、创意产业等新元素,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建设加快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