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湖街道以“查民情、晓民意、解民难、排民忧、聚民心、凝民力”为宗旨,通过一日、一卡、一本、一线,开展“一路同行”全方面服务工作,搭建街道与居民关系的连心桥,创建了服务型党建工作的模式。
一天“民情前沿日”进万家
为了更广的知民情、晓民意、解民忧,各社区实行“周五前沿日”制度。每周五社区社工及专职委员深入住宅包片区域入户走访居民,每位社工在各自片区设立一个服务点,并将服务点功能化,提供点对点服务,方便附近居民咨询政策,反映意见建议,提供便民服务等。社工走访后将记录的社情民意进行汇总分类,及时进行处理。社区层面能解决的问题一周内予以解决,社区无法解决的报送街道、相关部门帮助处理。如有些老年居民反映社区关注老年人的活动还不够,社区策划开展了“月月敬老服务日”,每个月固定为老年人提供理发等贴心服务。该制度今年在梅园社区试点开展以来,社工共走访605户620次,共发现20户居民12项需求,及时解决居民需求近10项,得到居民普遍认可。
一张“民情连心卡”连万家
为了更好地便民、亲民、利民,各社区全面推行“干群联系卡”,方便社区居民根据需求联系相关人员。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联系卡。例如太阳社区发放的联系卡采用创新性的对称设计,即分为邻里求助卡和邻居卡,分别发给需要帮助的老人和楼道里的热心居民,两类卡片均涵盖街道社区值班电话、老人/邻居、地段民警、责任医生等信息,充分发挥社区热心居民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一对一服务独居、空巢老人,目前已覆盖了整个社区260余位空巢、独居老人群体。太阳社区的独居老人李奶奶是首批“干群联系卡”的受益者,性格内向的她不常参与社区活动:“我是通过这张干群联系卡结识社区和谐促进员小叶,才了解到社区里的新鲜事。”在和谐促进员小叶的鼓励下,李奶奶积极参与养老议事会,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帮助社区更直接有效地掌握独居、空巢老人的现状。
一本“民情笔记本”记万家
各社区的社工人手一本区里下发的社工走访笔记,大家总是亲切的称之为“民情日记”。在日常工作中,社工通过采取定期下包片区、业余时间接触居民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一发现居民区垃圾箱满了、小区绿化种菜养鸭了、下水管道堵塞了、邻里发生纠纷等情况,都随手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及时协调解决和限时办结。翻开“民情日记本”,每一页上方是居民的信息以及反应的问题,而下方则是社区的解决措施,这一本本厚厚的“民情日记本”,在社区干部的眼里,成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社工小潘说,“一开始接触这本本子时觉得是形式主义,但用久了却发现离不开这本本子了。哪家居民有什么问题都能在这上面找到,我们怎么解决的上面也有记录,这样一来问题解决的效果我们能及时与居民有个沟通反馈,二来下次有居民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也就有了个参考。”
一条“民情流水线”便万家
为了让群众办事流程像流水线一样便捷,街道推出“民情流水线”项目。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交流、主体式开放空间讨论、微博问需、热线电话等方式主动收集居民群众的困难问题并对其分类,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街道党工委讨论后限期解决,街道层面无法解决的上报有关部门。问题解决的效果由群众说的算,街道主动将解决措施和效果向群众反馈,接受群众的监督,努力为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民情流水线”项目开展以来,群众的问题解决的更加通畅迅速了。例如,辖区内有一些腿脚不便的独居老人,他们很久多没有出过家门,春天到了老人很想到户外走走,于是便与社区联系,社区将情况反映到了街道,街道立即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微心愿圆梦行动”,组织志愿者陪辖区9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游月湖。再如,迎风社区的有一位残疾的李大伯特别想有机会试乘地铁,街道王主任得知情况后立即与相关人员和志愿者联系,安排老人实现心愿。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条“民情流水线”正努力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打通了党群心连心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