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主官的减法
李克强担任河南省省委书记和辽宁省省委书记期间,基本是帮传统农业省和工业省减轻负担的十年。
89岁的吴天华曾是合肥八中的生物老师,李克强的初中班主任。在合肥当地的一家养老院生活的吴老师对《博客天下》回忆了这位学生的爱好。
“他不喜欢政治课,喜欢数理化,”吴老师说,“课上学个十几分钟,大概就都会了,学习不算用功,但是成绩很好,班级里40多名同学,每次考试李克强都是第一名、第二名。”
李克强上政治课喜欢跟同学说话,为此政治老师找了吴老师几次,后来吴老师就在李克强上课说话的时候出现在窗口,看着他,李克强也就立刻遵守起纪律来。
李克强对科学学科的热爱让他在有些领域显得非常专业。曾经有一次,他明确地询问环保部门负责人,新建的PM2.5监测装置使用的“是‘石英微量震荡天平法’还是‘β射线法’”。
另有一次视察湖北农村时,他冒雪登上一个陡峭的坡地,随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对承包地的主人说:“太薄了”,“一年也就能收百把斤吧?”
对科学的热爱和大队书记的经历让李克强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关注农村和农业问题,1990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克强在《社会科学家》杂志发表《关于当年我国农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他的分析是,1988年以后,农业形势不好,而且“还有恶化的趋势”,李克强认为问题在于市场“稳一块较稳,活一块活得不多”,这是李克强坚定的市场派观点。他主张“完善市场,增加投入和发展产权制度”。
这些李克强的早年观点至今仍然被他所坚持,近几年一号文件当中的“土地流转”就是产权制度的新发展。
这一做法也在各农业大省开花结果,今年两会上,年轻的、有共青团工作经历的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回答记者提问“是不是农药化肥使用比例高”的问题时,专门提到了农业增产的经验,土地流转做得好,地块大,大型农业机械使用比例高,土地流转限制上的减法,反倒是农业增产的关键。
在1990年3月,李克强作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带着考察组来到安徽省金寨县,和凤阳或者定远不同的是,这里是大别山老区,仍然贫困。在那里李克强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
这个坚定的市场派经济学人在鼓励市场高效率配置资源的同时,并没有把“公平”放在减号之后。他当时说:“希望工程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两个月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诞生,“希望工程”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个时代词汇。
1998年,李克强离开团中央赴河南担任省委副书记和代省长,从此开始了自己省部级主官的生涯。他仍然在执行着自己的减法原则——少说,多做事。
和李克强的家乡安徽类似,河南历史上有过“浮夸风”,给人们带来过惨痛教训。李克强到河南工作后,多次强调河南省情:人口多、底子薄,要多干事、不张扬,低调少说,避免浮躁,踏踏实实干几年,河南就会变样。
1998年的河南省经济和中国经济大局一样陷入困难当中,在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河南的问题是工业增长乏力,这个不靠海不靠江的中部省份没有赶上东部的那一轮飞速增长。
河南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局面是艾滋病疫情——1990年代中后期,地下卖血造成了一大批人感染艾滋病,如何减轻、控制疫情,这对李克强是极大的考验。
李克强多次深入病情严重的乡村和患者家中,主动与他们握手,促膝攀谈。他鼓励民间人士和草根组织加入到这场防控艾滋病疫情的大战中来,还请民间著名防艾人士、70多岁的退休医生高耀洁到自己的办公室询问情况、听取建议。
2002年,李克强担任河南省省委书记后,组织力量开展了全国首次省级艾滋病情普查,组织省直部门对口帮扶38个重点村,确立了患者“四有一不”的权益机制(即保证艾滋病患者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基本医疗保障,不让一个艾滋家庭的学童失学),成为国家现今对艾滋病患者“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前奏。到2004年,河南艾滋病蔓延的势头得到根本遏制。李克强到中央工作后,担任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
为解决河南的经济问题,他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这和今天他施政全国的策略并无差别,不过和当年的各省之间的GDP竞赛相比,李克强已经开始重视发展质量——比如环境问题。
李克强主政河南期间,河南在全国最先实现全部电厂建脱硫设施,最先启动关停小火电并实现5年关停978万千瓦的任务,当时被国家有关部门称为“河南模式”在全国推广。
这种眼光超前的减法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2003年3月,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两会期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正式向媒体提出“中原崛起”概念。2004年3月,中央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构想。
李克强在自己的硕士论文《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当中,提到了农业劳动力虽然流向城市,却会在“城市传统部门”当中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比如“零售商业、小型建筑业和体力劳动性的服务业”。
当时李克强预期的是这部分贫困人口将会形成贫民区,而在他2004年调任辽宁省省委书记时,也遇到了切实的城市贫困人口——棚户区。
李克强刚一上任就冒着零下29℃的严寒来到抚顺的莫地沟棚户区,那是一片没电、没水、没供暖、房屋东倒西歪的绝望景象,据说当地已经五年没有人娶到过媳妇了。这种场面令李克强非常震惊,根据手上的数字,全省住着这样的房子的,还有近100万人。
必须尽快减少这近100万人的群体,解决城市贫民窟的问题。
李克强向莫地沟居民许诺:“现在你们的房子都是东倒西歪、破破烂烂的,等我下次来,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住上楼房!”
两年内辽宁就拆除了棚户区房屋1212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房1931.5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居民34.5万户、120万人,基本完成了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
据统计,李克强主政辽宁期间,全省共改造城市棚户区2910万平方米,被联合国人居署称赞为“世界奇迹”。
这位市场派总理并非用单纯的补贴和赈济来解决棚户区的贫困问题。辽宁的下岗失业人员多,就业再就业压力大,仅国有企业下岗并转人员就有178万,全省“零就业家庭”多达14万户、24万人。李克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帮助这样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再就业。
李克强从社会保险补贴、税收减免和财政收费等三方面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大零就业家庭和棚户区回迁居民子女的培训,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一旦出现“零就业家庭”,在20天内要至少提供一个适当的就业岗位。李克强的“减法”同时成了“加法”,他删减冗余的同时也保障了权益。
不是去用纳税人的钱养穷人,而是通过给他们解放束缚(减免税费)来鼓励他们自己谋生,这和当年他做大队书记时按劳计酬的做法如出一辙。
在担任总理之后,李克强又多次来到各地棚户区慰问群众,一样是尽力做减法——不踩点,进谁家就看谁家,在包头的棚户区居民家中,一位睡眼惺忪的光屁股小男孩看见突然这么多的陌生人和电视镜头进屋,一下子跳进柜子里藏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