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期起,特推专版《OURS》,新闻中心记者全体出动,集中采访月湖街道、西门街道等8个街道,深入基层,听民生、聚民智、解民困,把麦交给辖区居民,让我们一同发声。第一站,月湖街道,探访15个民生微项目是否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
为您讲述月湖街道民生微项目立项初期的故事
记者朱尹莹 鲍婷婷
时光回转至1月,“共筑微项目·点亮微心愿”活动之初,月湖街道召集辖区居民代表,召开初评会,向社工、居民征集并敲定民生实事项目内容。
平桥社区项目负责人潘晓上报了两个内容,分别是楼道文化之微道德讲堂和开展邻里帮办。经过投票,这两个项目全部垫底,评委的意见很实在:项目的面太广、内容虚,要寻找落脚点小、居民反映强烈的项目。“说实话,这么严格的评审,第一次碰到。”让本来抱着“认真敷衍”态度的潘晓对“返工”丝毫不敢马虎。
什么问题是居民最急于改变?潘晓组织投票活动。偃月小区居民一致将选票投给小区停车问题。原来,偃月小区临近中山西路,外来车辆占道小区车位时有发生。潘晓将这个项目取名“平桥CAR”。1月17日,月湖街道组织80多名居民代表现场投票,包括平桥社区“平桥CAR”在内的15个微项目被一致通过。
方案虽然通过,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停车难是老小区通病,单靠社区难根治。“项目落地要居民理解,何不为这个项目开个开放空间,请居民来出谋?”月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刘臻的建议点醒潘晓。
“英雄帖”一贴,前来揭榜的英雄就络绎不绝。“我建议小区两边出口都安装升降杆,控制外来车辆出入”、“我愿意和其他业主一起组建劝导队,在小区门口劝导文明停车”、“我建议给小区车辆发‘身份证’,标注车主信息,便于及时联络”……没想到,居民的意见几乎都是有效件。“街道、社区要给居民办实事,我们当然要支持。”赵阿姨和其他23名业主一起成立停车自管委员会,并将大伙的建议一条条拟成停车管理公约。
4月,月湖街道召集辖区居民代表,召开通报会,平桥社区项目负责人潘晓第三次带着项目成果来汇报,拿着厚厚的一叠材料。比起前两次,她显得底气十足。
第三次汇报结束后,潘晓又有了一个好消息,原来负责小区停车管理的三车管理公司愿意将停车费交给停车自管委员会统筹管理。赵阿姨说,要回去筹划筹划,保证把钱花在刀刃上。
与潘晓的项目不同,太阳社区徐璐瑜申报评审的“转角遇到爱”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仓基小区没有电梯上下,而小区里80周岁的老人就近150位,社工常听老人提上楼难。当街道征集“微项目”时,太阳社区递交了在楼道放歇脚椅的项目设想。
初评会上这个项目就受众人支持,也有人坦言担忧:“放在楼道转角,会影响出行吗?”“椅子离窗户近,孩子会借势爬上去吗?”质疑的同时,大家积极想办法:热心居民特地拿着尺子在自家楼道口测量;社区上网淘了把折叠椅,试点安装让老人试坐;街道寻觅爱心企业认领公益项目……经过社工与居民的共同努力与多次实践;徐璐瑜的第三次汇报拿到居民评审员的PASS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