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
  • 29日 多云转晴 35-27℃;30日 多云 36-27℃;31日 多云转阵雨 34-27℃;8月1日 阵雨 33-27℃;2日 阵雨 31-27℃。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宁波晚报]“吟诵让我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徐健顺作客“天一讲堂”

    2014年06月01日 14:10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吟诵就是汉诗词文赋本来的声音。”徐健顺认为,汉语的语音具有意义,每个字的声韵调都有相对固定的涵义,古人利用这些特征来表达涵义,所以吟诵之时就能体会古人用心。与1920年受西学影响在上海诞生的另一种读书法“朗诵”完全不同,在徐健顺看来,“朗诵是欧洲的读法,”而吟诵是流传了2000多年的中国古代儒士文人之间的一套“行话”,是汉诗文固有的读法。

  与朗诵不同,吟诵是用唱的方式。徐健顺说,吟诵的调子每个地区、每个人都不一样,“可以把吟诵理解成语言,说话有语法,但是每个人说话的嗓音、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吟诵的调子、旋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合乎“规矩”。而这些“规矩”正是徐健顺在研究的内容,“‘规矩’大概有十几种,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规矩是依字行腔,就是怎么读就怎么唱,只不过把你的读音稍微地拖长一点。”而只有了解这些“规矩”才能理解和明白古文中真正的含义以及言外之意。

  吟诵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让人感动

  “吟诵是这个体系中最底层的东西,它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这个东西如果存在,中国的教育就可以生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推崇吟诵。”如今的人们在学习吟诵时会比较在意自己吟诵得好不好听,这在徐健顺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吟诵得好不好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能不能让人感动。”

  “100年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所有的人都是吟诵,所有的汉诗文原来都是吟诵的。”让徐健顺遗憾的是,100年后的人们大都已经不知道吟诵是什么样子的。为此在过去的10年间,他展开了抢救吟诵文化的行动:他和他的学生们一方面到全国各地拜访读过私塾的老先生,采录和整理吟诵资料;另一方面开展研究培训,让吟诵这种读书法能流传下去。而且从2009年组织进行大规模全国采录开始,到目前为止,他们采录到的吟诵者已超过1000位,并搜集了大量的文献和文物。

  谈及这10年来奔走各地抢救吟诵文化的感触,徐健顺感慨地回答:“我是学古典文学的,但在没有接触吟诵之前,我对古典文学、诗词文赋以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个门外汉。是吟诵让我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扇大门,让我找到了真相!”他表示,抢救吟诵文化的行动还在继续,而且将一直进行下去。

本文来源: 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