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街区的“手工活”同样吸引眼球
走出南塘,来到鼓楼,这里美丽如画的景色同样吸引了不少人。“今天没白来,想不到在鼓楼,有台湾美食风味在展出,过了一下美食瘾。”宋女士尝吃了台湾鸡大排、台湾烤牡蛎、章鱼后,来到了鼓楼的中心街区,只见不少人在画人画剪影,母女俩用15元钱让非遗大师剪了两人的头像,做成了一幅“仕女图”。
然后,她们又来到了民间艺术王仁洪老人的“糖花”摊位前,15元、几分钟,一支漂亮的“糖花”就到手了。“这是小时候自己爱吃的糖花,只是小孩子现在看到不多。”宋女士回忆着说。
记者发现,习惯了网络、电视的小朋友们,对“手工”作品都特别兴趣。“水竹花”昨天也特别被追棒,5元一支“玫瑰”,10元一个“蚱蜢”,15元一个“凤凰”,生意一单又一单,师傅也像变魔法一样,没几分钟,一根根水竹都成了工艺品。
除了这些传承千年的手工活,昨天,“魔法气球”也出尽了风头,15元一个“蜻蜓”,在魔法师傅“口一吹”、“手一拧”之下,很快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形象。
“过的是大节,玩的是开心,体验的是民风民俗。”宋女士告诉记者,这个端午过得很有回家的味道。
【相关新闻】
社区包粽子比赛,百岁老人当老师
金报讯(通讯员王芳徐含婉记者王莎)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是家家户户餐桌中不可缺少的食品。昨天上午,江东区王隘社区举办了居民包粽子比赛,不仅吸引了社区里的少数民族家庭参加,102岁的老人石姣娣也参与其中。
“我们宁波人啊,主要是吃碱水粽,形状也都是四角枕头形的。”102岁高龄的石姣娣一边包粽子一边介绍说,“端午节时我们还会在自家门口插菖蒲和艾叶避邪;端午节当天正午,在自家墙根和屋角喷洒一点雄黄酒;制作有檀香、芸香等的香袋挂在孩子胸前或者摇篮内。还有,描端午老虎和做布老虎是宁波过端午非常重要的习俗。长辈们手指蘸上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写个‘王’字,还给孩子做布老虎或者老虎枕头。”
说到宁波过端午的传统,来宁波20多年的朝鲜族人鞠女士可是一清二楚。
“我19岁就离开老家辽宁了。一些老宁波人在端午节要吃‘五黄六白’,已经订过婚的毛脚女婿要挑‘端午’担,带着大黄鱼、大白鹅等四至八样物品给未来的岳父母。”52岁的鞠女士说。
鞠女士也坦言,自己在老家的时候只是看着爸妈包粽子,从来没有自己亲手包过。“今天和石奶奶学包粽子,我想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鞠女士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