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课文
讲的是捐献骨髓的故事
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叫《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的是一个捐献骨髓的故事:一个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需要配对骨髓,一名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年级下册还有一篇文章,也是关于器官捐献,叫《永生的眼睛》。
宛霞上课时喜欢给学生们拓展,希望他们能够学到更多做人的道理。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她顺便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器官捐献的故事。课堂上,她问同学们,假如这个人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讲台下全是非常好奇的目光。
病情越来越严重,小耀艺变得连说话都困难。6月初,小耀艺似乎感觉得到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妈妈,如果我活不了了,就把我捐出去吧。”妈妈李群一开始没听懂,她再次问儿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小耀艺说:“把我的器官捐出去。”这个对成年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决定,却从一个11岁的男孩嘴里脱口而出。
让班主任宛霞印象深刻的是,小耀艺在班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愿意学那些善良的事情。她猜想,会不会是课本故事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还真是如此。姐姐梁李君记得,有一次小耀艺放学回家,便给姐姐讲了一个献血的故事,然后问姐姐,小孩子可以献血吗?梁李君对他说,小孩子先要锻炼身体,长大之后才能献血。
每次学到新东西,小耀艺都会第一时间给家人分享。妈妈在老家时,他就让姐姐帮忙打电话。想妈妈了,就聊聊天。有一次,他在电话里教妈妈李群读英语,可把妈妈难住了。有一次同学的爸爸请小耀艺一起吃快餐,小耀艺悄悄地用纸包了一块鸡腿回家,打电话问妈妈要不要吃。(深圳晚报记者李飞/文田芳槐/图)
记者手记
第一次感到手里的快门声格外刺耳
ICU病房里静悄悄的,只有各种治疗仪器运作的声音,小耀艺的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医生和护士并没有催促我们尽快离开病房。作为母亲,李群实在不忍看着自己的孩子受着这样的煎熬。在离开之前的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在这偌大的病房和仪器中间,梁耀艺是那么的弱小和孤独。我第一次感到手里的相机快门声格外刺耳。
距离器官捐献手术的时间越来越近,我突然看不到李群的身影,下午4点19分,ICU病房的大门突然打开,医生和护士匆忙地推着小耀艺的病床一路小跑地赶向手术室,配备各种仪器的病床瞬间填满了电梯。因为高敏跟医院协调之后同意我进入手术室进行拍摄,我也顾不得旁人的目光背着相机从楼梯间一路狂奔至手术室门口。
当我换好衣服洗完手走进手术室,小耀艺已经躺在了手术床上。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手术室,医生关掉了维持梁耀艺生命的机器,监视仪上的数据越来越小,报警声越来越急促,代表着心跳呼吸和血压的三条线也越来越平缓。
2014年6月6日的下午4点35分06秒,梁耀艺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手术室内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器官摘除手术非常顺利,手术之后,医生们轻轻地将小耀艺放在担架上,为他穿上了衣服。在梁耀艺的身边有两个装满冰块的保温箱,里面装着他的肝脏和肾脏,这些器官将在8小时内挽救更多的生命。小耀艺的双眼还是被纱布遮住了,他的眼角膜也捐了出来。
黑色的裹尸布外面还有一层黄色的遗体袋,医生和护工们将梁耀艺的遗体推出手术室,李群早已等了很久。高敏拉开袋子想让母亲看自己孩子最后一眼,母亲痛苦地闭上眼睛。当医护人员们向梁耀艺和他的母亲致敬时,李群还是捂住了脸,号啕大哭。
因为脑肿瘤的痛苦,梁耀艺还曾想着要改变自己的理想与志愿,只要能康复,他就去要当一名医生,要治好大家的病,在这之前,他只想去当一个挣大钱的老板日后好好孝顺妈妈。遗憾的是他不能当一个医生了,但他决定捐出自己的器官,并将自己的遗体也捐给医学院,这样也算完成了自己走进医科大学的梦想。(深圳晚报记者田芳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