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9188196

海曙新闻网

草根类社会组织负责人如何后继有人?

    2014年07月21日 09:2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毛一波)这两天,海曙区白云街道白云庄社区的“五豆浆”服务的负责人许宝玉有点苦恼,80岁高龄的她身体大不如从前,又得了帕金森,走路需要异常小心,这些原因使她不得不卸任服务队的管理一职。

  这不仅仅是“五豆浆”服务队的个案,不少草根类社会组织负责人已经面临“二次退休”,他们的后继者从何而来?这些社会组织该如何发展?海曙区开始探索解决这道难题。

  领头人面临断层

  在海曙区南门街道有个鼎鼎有名的“康伯红线”,从2006年开始,帮助百余对青年男女介绍对象,但如今负责人康裕定已有82岁的高龄,出行需要他人的陪伴,该如何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好在前段时间,南门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发现这个情况,成立红娘大本营,以“康伯红线”为主体,整合辖区内的公益红娘组织,共享资源,帮助单身男女青年更好的找到对象。

  但并非每个社会组织都能和“康伯红线”般继续下去,南门街道原本有个喜洋洋的社会组织,成员都热爱文艺演出,还多次获得过市里的大奖。但因为社会组织负责人年龄逐渐增大,两个负责人之间有了分歧,导致该组织解体,一分为二,发展进入了低谷期。

  社会组织在高速发展,但草根类社会组织由于成立的早,随之带来的“老龄化”难题也不断涌现。“我们街道187个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还有几个负责人都已有80岁的年龄,他们许多负责街道的品牌项目。”南门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夏济龙说。而记者从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了解到,在海曙全区的1200多家草根类社会组织中,60岁以上的负责人占到40%,

  “专业类社会组织也好,草根类社会组织也好,他们发展的好坏与负责人息息相关,而草根类社会组织往往都是由社区里退休的党员负责,这也就限定了他们能为这个组织服务的时间。”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裘丽萍分析说。

  传承方式如何更多元化?

  为解决社会组织负责人的问题,去年,南门街道试点成立锋领头雁工坊,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开展系统化的培训,设立头雁沙龙和头雁集训营两个营地,提升社会组织负责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及发展社会组织的能力。

  该街道“乐龄俱乐部”负责人陈敏明是一位退休教师,原本没有管理社会组织的经验,但经过一年多的雁工坊培训,她负责的社会组织从几十人发展到800余名。陈敏明因此成为了社区一呼百应的“草根领袖”。“我们还有专门的管理团队,将来我干不动了,团队的其他人都可以顶上。”

  另一种传承方式是选拔优秀志愿者。柳锦社区的青少年希望书屋负责人王亚萍已有90岁,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但这个书屋却帮助辖区内500余个青少年培养了课外阅读的爱好,这里也成为老人借阅书籍的好去处。为了让这个书屋传承下去,柳锦社区选拔志愿者,由王亚萍做考官,直到她找到自己理想的“接班人”。

  “我们也为草根类社会组织负责人开设了全年的培训课程,中心也有一月一次的沙龙活动,供负责人之间互相‘取经’。”裘丽萍说。

  他山之石不断借鉴和探索

  “我们还可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去承接社会组织。”夏济龙说,“现在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家退休人员,还有中年空巢家庭,他们有钱有闲,也有管理经验,从许多方面可以帮助社会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他计划,把街道的一部分社会组织公布出去,通过“招标”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

  而这个观点也得到了裘丽萍的认可。裘丽萍将借鉴北京购买岗位的方式,留住公益人才,她计划每年在公益创投的费用里,拿出20%的行政管理费,用于人才补贴,“这个补贴倾向于给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从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组织负责人是一种激励,也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社会组织的建设中去。”

本文来源: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毛一波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海曙新闻数字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