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串起七彩梦

[安丰社区]有个串珠手工作坊扎根

    2014年07月23日 08:4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一根塑料绳,一把彩珠,串起来就成了五彩缤纷的精美工艺品。在白云街道的安丰社区,常有居民在做这种叫串珠的手工活,据了解,他们都是红玫瑰手工坊的成员。这个手工坊团队经过多年发展,不仅美化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还为社区公益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些思考。

  起初:老人退休清闲,做些小玩意

  红玫瑰手工坊是安丰社区里成立较早的民间公益组织之一。从2007年成立至今,周桂棣阿姨就一直是这个手工坊的当家。“退休后,我老觉得没事可做了,就在老年大学报了个手工学习班,结果一眼相中了串珠。”周阿姨说,想不到小小的塑料珠竟能变成红双喜、灯笼、十二生肖等工艺品,真是大开眼界。

  学得手艺后,周阿姨就开始在家做。从最开始的手链、项链到最后工艺比较复杂的仙鹤、中国结,周阿姨的手越来越巧,家里的串珠摆件也越来越多。“我就送一些给邻居,结果很受欢迎,有不少人也想学做。”周阿姨表示,社区后来商量着,就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由于所在小区叫玫瑰苑,就给这个组织取名叫红玫瑰手工坊。

  简单的串珠手艺易学,也不需要场地,成员们经过指导便能领取材料回家,利用闲暇时间去做。社区党委书记陈赛花说,手工坊的初衷是让大家有事做,顺带着自娱自乐,让生活多姿多彩。“但没料到居民们热情高涨,要报名加入的居民络绎不绝。”陈赛花说,据她了解,手工坊目前已有成员40多人,年龄涵盖了老中青。

  有一位成员叫钱金凤,加入手工坊3年来,她已经记不得自己做了多少个串珠工艺品,她说光是买材料的钱就出了1万多元。“真的太喜欢了,我还做了100多个纸巾盒,全部送给亲朋好友,大家也喜欢得不得了,还猛夸我。”钱阿姨笑着说。

  目前:这个手工坊成了社区的“名牌”

  小区里的邻里互助氛围很浓厚,这是陈赛花刚来安丰社区工作的第一印象。

  “居民们不说闲话是非,邻里矛盾也很少,家庭纠纷就更少了。”陈赛花介绍,社区还有二胡队、戏曲团、书画社等,居民们广泛参加,不仅陶冶了自身情操,也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并给社区带来文明新风尚。“我觉得这也是小区几个公益组织能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

  据了解,逢年过节,社区都会邀请各个团队进行表演和为民服务,尤其是红玫瑰手工坊,很受社区居民热捧,俨然成了社区的一个“名牌”。周桂棣阿姨介绍说,端午节到了,手工坊成员会做串珠香袋送给社区小朋友;重阳节到了,又会做些礼物送给老人们;如果有社区活动,还会提前做好一些手链、手机挂件等作为活动的赠品。

  宁波市二轻第一幼儿园总园就在玫瑰苑小区,幼儿园里的20多位老师多次“慕名”前来求学串珠手艺。老师们“取经”完成后又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孩子们对这些由珠子变成的玩具很感兴趣。

  今年73岁的傅菊贞老奶奶是手工坊的“特聘教师”,一些制作难度系数大的工艺品都是傅奶奶设计完工的。傅奶奶说,简单的作品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做好,但复杂的可是要花上几天的功夫。“年纪大了,有时候眼睛吃不消。”傅奶奶坦言,串珠虽好看,但费神费眼,好在目前有很多年轻人也加入手工坊,不会出现队伍后继无人的现象。

  将来:社区想好好推广手工坊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红玫瑰手工坊运行7年来的真实写照。现在,社区想把这个手工坊向外推广。陈赛花首先想到的是拿出一部分工艺品放到公益集市上去。

  “这么好的项目,总不能一直停留在居民们自娱自乐上,如果推广成功,对手工坊将来的发展也有好处。”陈赛花对公益组织运行有着丰富的经验,当她任牡丹社区书记时,就将“恒爱”公益编织站的牌子打响打亮,还成为获得中央财政拨款的全国性示范项目。

  “除了与公益集市实现对接,还计划用社会企业模式运作手工坊。”陈赛花表示,将来考虑招募一些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成员有偿参与其中,由此为低收入居民提供非正规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

  陈赛花的设想也是源于“恒爱”公益编织站的成功案例。她所说的社会企业模式,就是通过企业认购、商场寄卖等方式增强手工坊自身造血功能,积累公益基金,从而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公益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并且所得的项目经费将全部用于受助对象。

  目前,社区正在做相关策划,陈赛花也表示,红玫瑰手工坊依旧是广大居民的欢乐站,将来推广成功后不会影响成员们日常的串珠活动。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张立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