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云石街和云石歌

    2014年12月26日 08:4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我还在《四明清诗略》卷二十五中,读到另一首《云石歌》,清人李立群作,对云石所处周边环境描述甚详,于古今甬城地理地标有认识价值,于现代旅游景观建设也有参考价值。《云石歌》云:

  云石之云高接天,云石之石仅一拳。

  每当阴雨氤氲布,妙绝此景难言传。

  初看一缕石罅出,轻软正如兜罗绵。

  近从宝云寺门绕,远与庆云楼阁联。

  间以虹桥虹,杂以烟屿烟。

  镇明之岭失其麓,天封之塔藏其巅。

  虽非石窗之石开四面,二十里云相盘旋。

  恍如蜃池之蜃倏嘘气,楼台飘渺当空悬。

  忽舒忽卷,或断或连,去若行空马,来若戾天鸢。

  无翼而飞不径走,岂有神灵为着鞭。

  须臾云收忽晴霁,红日照耀相新鲜。

  吁嗟此石非凡质,独抱云心千百年。

  个中妙具丘壑里,肯容晦迹颓垣边。

  搜奇访古情难已,下拜直欲效米颠。

  呼丈呼兄不我应,握管为歌云石篇。

  诗歌中提到的“米颠”,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米氏多蓄奇石,爱石成癖,人称“石痴”。诗人也是一位“搜奇访古”的金石家,效法前贤米芾向云石下拜。他的至亲好友不能理解他,于是,他文采飞扬,创作了这首《云石歌》。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歌中提到的宝云寺、庆云楼,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镇明岭也已经彻底削平。月湖的烟屿、虹桥和天封塔,旧貌新颜,屹立原址。随着城市人口的繁衍,路基路面不断垫高,云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复归地下。笔者曾求教于甬上活字典、已故的洪可尧先生,同往云石街现场踏看。这位天一阁里的“洪太公”,在其少年时代(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曾亲眼目睹过出露地表的云石,他凭记忆,明确指认了云石的地下位置。

  岁月如歌,云石安卧城中,“云石街”、“云石小区”之名沿用至今。地名,作为先人在故乡大地上繁衍生息的记忆,向我们传递着悠远的历史信息。与云石小区同一社区的县学街念书巷,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时代,诞生了一代鸿儒王应麟,念书巷的地名,正是后人纪念这位伟大先贤的故里。不久前,海曙区有关方面的在云石街口建立了一组铜像,王应麟和孩子们在一起,教授他的不朽名著《三字经》。这是很有文化意义的善举!值此太平盛世,我们能否实现洪可尧先生的遗愿:重新发掘云石,使之重回人间。再作一些必要的文化包装,如石栏围护,碑石说明。使云石街名符其实,使历史信息得以延续。试想:在繁华市井之中,居然有原生态的山脉基岩隆起于平原地表,这岂非大自然的恩赐?

  值得一提的,还有隔镇明路正对着云石街西首的月湖残坊。1999年月湖景区大规模改建时,文物部门刻意保留、保护下来的半座石碑坊。很多人面对这两根硕大粗壮的石柱和一些人工雕琢的石头会熟视无睹,困惑无知。这座残坊原为四柱三间、气势宏伟的石碑坊,挺立在三支街口,“文革”中被摧毁,另半边石坊因成为临街老屋内的一部分,才得以幸存。石坊是明代宁波人、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的尚书坊。张时彻为官清正,颇有作为;性格刚直不阿,诗文著作甚丰。五百年后的今天,残坊早已失去彰其功德的意义,但却是月湖景区中原汁原味的、最具原始风貌的明代建筑。

  月湖文化是甬城历史文化的集聚和映照。如果云石能重返人间,那么,在月湖东南隅将出现一处自然、人文景观的小金三角——明代残坊、王应麟铜雕、天然云石,在镇明路、云石街两侧鼎足而立,与即将修复落成的灵应庙、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连成一片,为宁波中心城区和月湖风景区增添一份光彩。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文来源:海曙大观 责任编辑:张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