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半年时间走遍社区角角落落

[宁波晚报]西门街道社工绘制117张“民情地图”

片区概况、居民需求全都一目了然

    2015年01月14日 09:4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昨天下午,西门街道永丰社区社工向记者展示绘制自己包片居民区的“民情地图”。记者龚国荣摄

  □记者王思勤 通讯员毛一波 傅燕

  在海曙西门街道,117个社工都会负责联系和管理一个片区,每个片区所辖的居民户数在300户左右。几年下来,社工们对自己片区内的居民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也都积累了厚厚几大本的工作手册和走访笔记。不过,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张张自制的“民情地图”代替了厚厚的笔记本,成了社工走访居民时的“法宝”。居民们说,虽然地图只是薄薄几张纸,可社工的工作却做得更细更实了。

  地图虽小信息俱全

  昨天,在海曙西门街道,记者见到了这一张张社工绘制的“民情地图”。每张地图都被统一制作成A3纸大小,顶部标题位置,写明了所示区域和包片社工的名字。

  地图主体部分是根据居民楼的实际位置分布,用图形和数字进行区分绘制的,还简单指明房屋走向、消防通道、居民紧急避险点等。例如,一栋居民楼有5层,每层4户,就用了5行4列的长方形表格进行示意,表格的每个格子内,都写明了具体居民家庭的室号。

  记者注意到,在代表每户居民的格子内,除了室号外,还有一些数字和颜色各异的实心圆圈。按图例解读,这1-9的数字,代表了不同类型的职业,“1”是机关单位人员,“2”是国企人员,“3”是私营企业,“4”是自由职业,“5”是离退休人员等。比如,室号旁写着“358”,就代表这户家庭中,有1位私营企业员工,一个退休人员和一个学生。

  而不同颜色的圆圈,代表了社工不同的服务类型,如有红色圆圈的,指的是低保户,黄色,代表救助对象,紫色,代表独居空巢老人……此外,两会委员、党员、楼道小组长等也用了不同图案标示。地图下方,还有各社工对该片区特点、片区资源、近期工作的总结。

  “别看‘民情地图’不大,片区概况、居民信息都有了。你看,我这边有救助对象12户,40到50岁人员10户……哪些人员要重点服务,哪些人员可以为社区提供资源,一目了然。”社工徐影拿着自己绘制的地图,向记者展示。

  绘制地图需要踏实工作认真积累

  第一个制成“民情地图”的,是工作了10多年的老社工林雪红。在她看来,民情地图的绘制并不难,只要社工平时工作踏实,积极走访居民,有深厚积累就行。

  “走访居民一直都是社工的工作重点。最初,社工只是自行记录走访时所遇到的情况,并作简要总结。后来,民政部门对走访工作有了统一要求,下发工作笔记和走访日记,并派第三方监督员进行抽查,而街道也要求每个社工每个月将走访小节上交,年底还要检查走访笔记。”林雪红说,上级和街道的要求,是让社工平时更加贴近居民,更加踏实地工作,这为“民情地图”的制作也打下基础。

  “我在永丰社区工作时,负责望京欧院小区的316户居民,4本走访笔记中全是对居民信息、需求的记录,对特殊家庭、重点服务对象更是心中有数,眼睛一闭,脑子里能清楚反映出楼道的布局情况,再结合我做人口普查、排摸工作时,积累下来的统计、绘图经验,2天之后,地图就基本成型了。”不过,林雪红也说,她并非过目不忘,完善、细化地图的过程,就是检查她工作疏漏的过程,也是让她更加深入了解居民的好机会。

  居民们认可“民情地图”

  对于“民情地图”的作用,居民们是很认可的。不少居民表示,社工亲手绘制的“民情地图”,不仅使他们更全面地掌握社区各种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还加深居民和社区的联系。

  “社工岗位有时会调动,新来的社工要了解居民的情况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了民情地图的话,工作很快就能上手了!”高塘三村的王阿姨对记者说,她是楼道小组长,以前向社工反映居民情况,他们要翻阅厚厚的笔记,来找到具体对应的居民;现在只要拿出地图一比画,就能马上找到确切位置,了解概况,直接进行现场反馈。

  西门街道党工委王书记表示,如今,街道的每个社工都绘制各自片区的“民情地图”,并根据民情信息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充实,确保地图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社区工作纷繁复杂,只有熟悉了居民,才能了解居民的需求,让社区资源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做居民需要的、喜欢的事情。例如某个楼道独居老人多,社工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如果附近楼道热心义工有不少,还可以从中安排,让义工去就近帮助老人。”

  王书记说,如今的“民情地图”只是一张最基础的索引图,而他们今后的工作是将地图的信息进一步完善起来,让地图更直观、系统。

本文来源: 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