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漂族老人” 海曙社区解“老年漂”之忧

    2015年02月03日 09:40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张立 通讯员王瑾琛)如果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周围有着这样一群老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到了退休的年龄却因照顾第三代而来到甬城,有人称呼他们为“老漂族”。他们的身份也不尽相同,或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但割断的人际纽带、缩小的社交圈子,甚至语言不通、看病困难等问题,让他们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烦恼。

  面对重新开始的生活,“漂族老人”如何尝试融入这座陌生城市?日前,记者走近这个群体,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酸甜苦辣故事。

  远离家乡,一言难尽的失落

  “我就只有一个女儿,她到哪我和老伴就跟着走到哪。”今年64岁的成都人张晓明和女儿一家住在白云街道牡丹社区,他和老伴一起来宁波已有7个年头了。

  张师傅说,刚到宁波的时候,真的是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大,又没有认识的朋友,感觉就像出国了一样。”张师傅说,以前从未想过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居住。

  “失落感肯定强,尤其是女儿女婿上班去后,我就只好在家看看电视。”每天除了接送读五年级的外孙女、出门买菜,张师傅和老伴儿就宅在家里。“我们四川人又是无辣不欢,但宁波这里买不到正宗的辣椒酱。”张师傅说,为了能吃上地道的家乡菜,他还硬是从老家空运来一大箱豆瓣酱辣椒等原材料。

  像张晓明这样的老人,在牡丹社区里还真不少。2011年从兰州到宁波定居的仲老伯今年已有80岁高龄,他表示自己外出经常要问路,但又听不懂宁波方言,“为此,我现在身上会带上笔和本子,要问路时就直接写在纸上。”仲老伯说,“交流不便的情况还有发生在菜场买菜,所以只好去超市买菜,因为超市售货员一般都能讲普通话。”

  牡丹社区党委书记董玲红告诉记者,据统计,牡丹社区3021户家庭,常住人口8200多人,流动人口4000人左右,其中仅60来岁的“漂族老人”就有200多人,主要来自河南、山东、陕西、四川、江苏、黑龙江等地。

  社区关怀,慢慢找到归属感

  去年3月,牡丹社区专门为这些老人组成了一支“漂爸漂妈”俱乐部。社区红人严婉贞是俱乐部的负责人,她对首批加入的21位“漂爸漂妈”了如指掌,在她的带领下,俱乐部先后举办了6次大型的集体活动。

  “立夏到了,我组织大家来斗蛋;冬至到了,我请大家吃汤果。”严婉贞表示,这些“漂族老人”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心里难免会觉得自己和周围格格不入,她就特意通过聚会,互动游玩的方式拉进与他们的心理距离,也让大家彼此交朋友,逐步融入社区。

  从外出旅游到品尝宁波美食,从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到携手从事社区公益事业,严婉贞所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能让大家人人参与,深受“漂族老人”的称赞。除了俱乐部的自娱自乐,严婉贞还亲自设计节目,比如学说宁波话,学做宁波菜等,让这些异乡人不仅学着适应新的城市生活,还能从中感受到邻里间的温暖和关怀。

  前不久,俱乐部就组织大家举行了一场迎新年活动,“漂族老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宁波特有美食白蟹炒年糕、酒酿圆子等,一边互相介绍自己家乡迎新年的习俗。“大家一起谈笑风生,你来一首歌曲,我唱一曲越曲,其乐融融。”严婉贞表示,很多老人一听说是俱乐部搞活动了,都会主动走出家门,很乐意来参加。

  入乡随俗,“漂族老人”在改变

  因为不熟悉这座城市,“漂族老人”难以迈开走出大门的那一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区及时介入,还是有一些老人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张晓明和老伴儿都很喜欢跳跳舞、唱唱歌,为此社区的广场舞队邀请张师傅夫妇加入。社区经常要组织一些文艺活动,社区书记董玲红不忘叫上张晓明上台一展歌喉。“张师傅唱的《牡丹之歌》好听极了,他现在可是咱们社区的文艺红人。”董玲红说,如今,张师傅还是老年大学里的学生,在声乐专业里进修,空闲时还要给社区的歌咏队授课。

  张师傅自己也表示,现在人正变得更有精神和活力。去年初,张师傅把自己的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迁到了宁波,“宁波挺好的,既然要定居在这里,不如彻底地融入。”

  社区还引导“漂族老人”参与公益活动,比如做好自家的垃圾分类、到恒爱公益编织站领取毛线编织。前段日子,家住周江岸15弄的“漂妈”王永明阿姨积极参加为孤疾儿童织毛衣的活动,她认领了几斤毛线,带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织起毛衣。

  “在大家的努力下,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能参与社区建设。”谈起社区里的“漂族老人”变化,董玲红说,“他们不仅融入了社区、融入了宁波,也在用爱奉献和回馈着这座城市。”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张立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