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们一起玩

[宁波晚报]管理学博士当上小区“孩子王”

    2015年02月04日 10:06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孩子王”汪小京正在陪孩子们玩耍。记者许天长摄

  □记者王思勤 通讯员肖艳 毛一波

  在海曙万安社区,要问那些学龄前的孩子最喜欢和谁玩,十有八九会得到同样的答案:可可爸。可可爸是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记者来到万安社区一探究竟。

  其他家长羡慕他的儿童“粉丝”太多了

  “大家一起来画娃娃的鼻子好不好?”“安安画的鼻子是三角形的耶,太棒了,来,击掌鼓励一下!”“哈哈哈,原来爷爷的胡子比身体还长啊!”……2月1日上午9点多,万安社区的活动室里,欢声笑语不停,8个三四岁的孩子围着一个身穿黄色卫衣、蓝色牛仔裤的男子,玩得正开心。

  手舞足蹈版自我介绍、卡通磁性贴拼图、一二三木头人、简笔画填图、老鹰捉小鸡,从上午9点到11点多,男子一直用最简单的词汇和夸张的动作、表情,和这群讲话只能一个字一个词往外蹦的孩子们进行交流,孩子们看懂听懂了,游戏热情也就更高了。

  面对孩子时,男子总是蹲坐着,面带微笑,偶尔还扮个鬼脸;当有孩子成功完成某个动作时,他总忘不了称赞,和孩子击掌;有些孩子乐疯了,拼命往他身上爬,他也不恼,任由自己变成一株挂满了“熊孩子”的“圣诞树”……

  看到如此情景,坐在一旁的孩子家长们羡慕不已,只得默默感叹,不愧是在小区里拥有最多儿童“粉丝”的“可可爸”。

  “可可妈”吐槽面对孩子他变成“话痨”

  “可可爸”名叫汪小京,住在锦沧文华小区,有个3岁的女儿可可。可可出生前,这位华中科技大学的管理学博士、某研究院的研究员还是一位再正经不过的高级知识分子,平时行事稳重,话少,也不太开玩笑。

  “可可一岁后,大多数时间是可可爸在陪孩子玩,也不知道他哪来这么多话,可以跟孩子咿咿呀呀讲个不停;可可长大一点了,他就带着可可在小区里面疯。”可可的妈妈顾女士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带着可可到楼下散步,一下子围上来好几个小朋友,很有礼貌地和她打完招呼后,下一句话就是“可可爸去哪了”,弄得她哭笑不得。

  “小区里的孩子这么喜欢他,可能是因为他‘话痨’吧。”可可妈打趣说,平时,可可爸依然是那么酷酷的,话不多,可一面对孩子,这张嘴就停不下来了。

  “他挺有亲和力的,愿意跟孩子玩,也很耐心。”看自家外孙女跟可可爸玩了一上午的乐乐奶奶对记者说。

  “可可爸”的秘诀真心融入孩子的世界

  没有可爱的外表,没有搞笑的技能,也没有特殊的才艺,今年30多岁的汪小京至今也弄不清楚自己变成“孩子王”的原因。不过他认为,花时间陪孩子玩,真正和孩子沟通,融入孩子的世界,可能是让父母和孩子增加亲密度的最好方法。

  “如果你愿意放下长辈的身份,有足够的耐心,跟孩子平等地做朋友,用孩子熟悉的方式表达,融入他们,那孩子肯定会喜欢你。”

  “我没有专门学过心理学,不过我上网看过不少有关儿童心理的资料,也跟好几个七八岁的大孩子取过经,向他们请教什么游戏好玩。”说到这话时,汪博士很自豪。最近,他还在尝试一个想法,就是在每周六或周日的上午组织一个公益早教活动,让小区学龄前的孩子们都可以到社区活动室集合,大家聚在一起,互相陪伴玩耍,一起成长。

  心理专家分析孩子需要一种情感依赖

  “可可爸的想法和做法,真正体现了为人父母的智慧。”宁波蓝泓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周敏明老师认为,在孩子三四岁时,亲子关系的重点,是父母与孩子如何建立起亲密关系,即给孩子教育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与父母是一个共同体。

  周老师说,中国有不少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会陷入一种误区,就是父母经常把自己认为对的内容、对的规划向孩子进行机械化说教。学龄前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一种安全感和情感依赖,可很多父母出于多方面考虑,对孩子的各种探索行为进行严格禁止,不让孩子做这个,不让孩子做那个,让孩子只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用父母认可的方式去玩耍。这种指导性的教育方式,不但不利于建立亲密自如的亲子关系,而且可能造成孩子长大后的叛逆和冷漠。

  “可可爸就不一样了。他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对话,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喜欢的声调进行沟通,陪孩子玩游戏,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了‘我是爱你的’这种情感。”周老师说,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下成长,有利于孩子未来形成温暖型人格。

本文来源: 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