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医联体,破解“看病难”的一剂良方

    2015年02月05日 09:4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记者蒋炜宁 海曙记者站朱尹莹 鲍婷婷

  核心提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建设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向破解“看病难”开出一剂良方。怎样让现有的医疗资源通过整合发挥其最大效用?从体制、机制及人财物上应有哪些保障?

  阮列敏 市人大代表、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

  袁建树 市政协委员、市第六医院副院长

  王泰琅 市人大代表、骨科专家

  近些年,各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每年以高于20%的速度在增加,连续几年的医疗卫生十大基础工程建设推进,使我市的医疗资源在容量和规模上得到极大提升。然而,市民看病难的老问题仍未得到很大改观。大医院越来越人满为患,社区医院的问诊人数相对减少。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袁建树曾于去年做过一个调研。他发现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医疗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粗放的政策缺陷,重硬件和资金投入,没有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估;二是双向转诊缺乏刚性的制度约束,最后沦为纸上的“美好愿望”;三是对口支援也好,结对帮扶也好,没有真正触动医疗资源在区域内的整合和重新按需分配利用。

  阮列敏认为看病难,一个难字的背后,突显的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而构建区域医联体,把一个区域内的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联合起来,打通人财物与信息在它们内部的按需流动,正好是破解不均衡配置的一剂良方。

  这方面市第一医院与市区其他的三甲大医院一道,先行一步,于去年底与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高新区5个区域建成医联体。去年市第一医院普通门诊量较上年下降10万人次。这说明,医疗体模式构建分级诊疗,在缓解市民看病难上的确发挥了作用。

  据了解,到2016年,我市力争实现辖区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率在70%以上,三级医院也就是大医院的普通门诊人次下降10%以上,形成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

  怎样让医联体这剂良方,更好地缓解甬城市民的“看病难”呢?

  王泰琅说,医联体需要发改、财政、人社和卫计委等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为医联体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这项全新的改革,需要资金支撑,要坚持“以投入促改革”,建立以市级财政为主,财随事转的财政足额补偿保障机制,以机制的实质改革保障医疗体有效运行。

  袁建树补充道,要让一流大专家下沉社区,让社区居民真正在“家门口”享受优质资源,同时也保障大专家相应的劳务报酬。

  阮列敏认为,医联体要平稳有序地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这需要通过政府调控和资源配比及就医导向等政策,妥善解决各家医院间的经济壁垒。同时,定期对在岗医务人员培训,实行定点帮扶,整体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

本文来源: 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