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奋进 在创新中突破

“四个领跑”展海曙现代化英姿

    2015年02月10日 09:07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智慧城区建设领跑

  牡丹小区12幢308室漏水,金地小区3幢二楼王大伯需要有人代为买菜,南雅街9弄四楼刘阿姨想参加文艺社团……居民提出需求,哪怕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录入数据后就会有社会组织团队的志愿者响应帮助解决。

  这一利用大数据高效对接社会公益服务供需信息的智慧探索,海曙区率先试行。

  而这仅仅是第一步。海曙区试图打破“信息孤岛”,初步建成的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了102小类信息,数据总量已达2300多万条,视频监控整合平台也整合公安、城管、教育、卫生四部门视频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比对,政府将被动式的管理变成主动式服务。不仅如此,海曙区还上线数据开放平台,开放交通出行、便民服务、医疗卫生等部分领域的信息,与个人、社会组织等共享。

  海曙区智慧社区的建设也正是基于数据开放平台,直接服务于居民。通过网络、移动APP、数字电视、电话等不同渠道,社会居民就可获知周边就近的相关服务。智慧应用体系成果显著,基础设施能级也不甘示弱。自2012年“517”电信日,海曙区成为全省首个光网城区,又超额完成iNingbo免费wifi三年目标,建成无线上网热点247个、AP1291个,而4G网络也已实现全覆盖。

  文化软实力影响领跑

  “工厂在城西,下班之后不知道去哪里怎么打发时间。”来自安徽的小赵来宁波工作3年多了,谈起自己的业余生活,皱着眉头表示“很闷”,“现在文体中心建起来了,可以打篮球、踢足球,还能看书呢,跟工厂宿舍又近,生活丰富多了。”

  去年11月,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投资近7亿元的海曙区文体中心投入使用。负责运营管理的,不是政府而是企业,这是海曙区在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领域尝试的社会化管理新模式,更有效地为市民提供运动、休憩、娱乐、餐饮等服务。

  海曙区为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推动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化拓展,用84万元补助资金撬动了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近1000万元。据统计,海曙区全年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累计460余场次,还充分发挥保利、UME两家民营电影院服务社会的作用,推出微电影公益放映,去年又新推月湖盛园、南塘老街两个历史街区建立露天惠民电影放映基地。此外还以采购方式输送了《借妻》、《沈三江》、《甬上三家亲》等优秀本土剧目,引进奥地利、荷兰、乌克兰等国外高端、高雅的文化演出,让群众乐享“家门口”文化。

  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多措并举,文艺精品生产再创佳绩。电影《一生有爱》、纪实文学《一个都不放弃》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南腔北调都是歌》、《小裁缝》获省“群星奖”。动画片《布袋小和尚》登陆央视首播,数字电影《我的老公是卧底》实现院线上映并入选浙江青年电影节。

  社会管理创新领跑

  海曙区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推动全区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涌现出一批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向社会治理创新转型。从2003年开全国先河,在所有社区全部实行居委会直选,到81890免费受理市民求助,被誉为“中国公共服务新模式”;从开国内居家养老“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模式先河,到率先推行集体政务微博平台,海曙区社会治理创新在全国激起波澜。

  去年,海曙区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扁平化”社会共同治理结构。银发护苗工作室志愿者姜鸿运说,他们的身份是公益代理人,职责是给犯罪的未成年人当“代理父母”,可以参与调查、调解和判后帮教。这种模式在宁波是首个,全国范围内也很少见。区妇联也成立全市首家婚姻家庭类公益性社会组织,整合心理咨询师、心理热线和志愿者网络等社会资源,为单亲家庭搭建起一个互帮互助的公益服务平台。

  社区居民群众的力量和专业力量也动了起来。各街道探索“开放空间”制度,邀请居民、辖区单位人员参与社会事务出谋划策、商定解决方案。恒隆中心开展平安楼宇试点,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等组成队伍服务商圈企业,此外依托检察官的法律业务、心理专家队伍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心理疏导,被最高检列为15起创新未检工作典型事例之一。(徐欣 许玉芬 鲍婷婷 朱尹莹 张立)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鲍婷婷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