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撞上“创业”,能否擦出爱的火花?

    2015年03月09日 09:1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庄豪绘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黄合  毛一波)在宁波,做公益已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小众派。随着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土壤的松动,越来越多的“公益”开始直接和“创业”碰撞,探索新的成长路径。他们之间将擦出怎样的火花,能否延续甜蜜的“爱情”?

  让公益的水“活”起来

  “输血”式的公益,只是一时的;而“造血”式的公益,才具有持续性。2013年4月,自嘲“小富即安”的宁波商人莫益民,结束了对上海、成都等地社会企业的考察,在海曙西河街开始探索新的公益道路。在他所创立的“五谷画坊”,并没有对外打出助残的“悲情牌”,但艺术产品的制作生产均由残障青年负责,聘请的残障青年每人每月都有“五险一金”保障及2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还有望根据业绩分派奖金。

  “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更有尊严地活着。我觉得这就是在履行社会责任、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目前,莫益民创办的企业已经实现了赢利,光一套版刻的宁波明信片,就收到了2万多套的订单。

  用创业的方式实现公益活动的“自我造血”,这样的模式在宁波并非个例。在海曙白云街道牡丹社区,民办非企业组织“恒爱公益编织站”自2013年挂牌以来,招募参与手工编织物品制作的68名下岗失业、残疾人员,每个月可固定领到1000元左右的工资,实现了常态化的平稳发展。

  社会责任高于经济利益

  公益创业,是不是意味着“纯洁”、“热血”的公益掉入泥淖,沾染了商业的“铜臭”?答案是否定的。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公益创业组织本身就应具备一些共同属性。首先,公益创业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使命,且社会价值创造始终要高于经济利益追求;其次,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活动过程中,公益创业需表现出在资源利用、组织运作等方面的创新性。

  一项调查显示,全国144个公益创业组织中88个公益创业组织实现了“自我造血”。在宁波,目前公益创业主要源于两大途径,一是自下而上从热心公益的人群中剥离出来的“草根”组织,一是自上而下带有政府扶持色彩的半官方组织。两者的共同点,均是将社会责任放在高于经济利益的位置,希望通过“自我造血”,让内生的根茎扎根于现实的土壤。

  不能一味依赖政府

  “对于公益创业组织而言,公信力决定有没有钱,使命决定有多少钱。”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徐本亮表示,政府层面的推动是机遇,但不能一味依赖,要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充分整合利用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

  值得借鉴的是,国外的公益创业组织就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建立了包括政府、企业、会员、顾客、基金会等在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以及政府注资、企业捐赠、会费收入、服务收入、基金会支持等有效的筹资机制。

  业内专家建议,国内的公益创业组织必须树立企业化的管理理念,根据实际需求和组织使命,做精做好一些常态化的项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提升。

本文来源: 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 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