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追梦“绿富美”

——淳安下姜村推进“两美”建设纪事

    2015年04月14日 10:38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本报记者 吴雅茗 江晨 马悦 通讯员 徐小晟 汪仙妹

  阳春三月,一场公路自行车竞技的巅峰对决——“2015中国自行车联赛首站”,在淳安千岛湖畔的环湖绿道拉开帷幕。这条刚开通不久的140余公里绿道,将千岛湖四周的美丽乡村串珠成线,让游客领略到湖畔乡村、绿色生态的静谧与惬意。位于新淳杨线绿道上的下姜村,正是镶嵌于其间最闪亮的一颗珍珠。

  下姜,古名“雅墅峡涧”。这个位于淳安县西南部山区的偏僻小村,早在800年前建村时,就被古人赋予绿水青山的美好期许。从2001年起,下姜村更先后成为张德江、习近平、赵洪祝、夏宝龙四任省委书记的心系之地。从山坞变身产业基地,由贫困村变为美丽乡村,下姜村的崛起之路蕴藏着多少奥秘?

  最近,我们蹲点下姜、夜宿农家,追寻它的蜕变之路。走在绿水青山环绕的小山村,从历任村支书感慨万千的介绍中,在农家乐业主的笑脸里,在桥头老人满溢的幸福感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山村从新农村建设伊始,就始终执着地在人与绿水青山和谐共荣的实践中,探索经营乡村的多种可能性,并且随着交通条件的最终改变,迎来了变身“绿富美”的春天。

  也许,下姜人14年的努力,不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注解出“美丽乡村该往何处去”,更为新一代农民重塑了精神家园,让富丽安康自豪的梦想在此延续。

  乡村之美:雅墅峡涧还复来

  穿过下姜隧道,宽阔笔直的淳杨线公路一路与绿道相伴,把记者从县城径直送到了村口。如果不是有刻着“下姜村”3个字的巨石雕塑在一旁提醒,我们会误以为走进了景区。

  烟雨朦胧,群山环抱,呈倒“S”形的凤林港溪穿村而过,由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村道“惠民路”将家家户户紧密相连。近处,红鲤跃清波,人笑鸭欢腾;远处,一栋栋崭新的三层楼房依山而建,清一色白墙黛瓦的徽派风格,还有那农家小院里的花木扶疏,与村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以前的下姜啥模样?64岁的老书记姜银祥带着我们四处熟悉情况,说起过往,他甚至不愿回忆:“2001年之前,村里有100多个露天厕所,再加上家家户户散养生猪,整个村臭气弥漫、污水横流,垃圾四处堆,蚊蝇满天飞,村民的肠道疾病不断。崎岖的村间小道,更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不扭秧歌步,随时要摔跤。”老书记说,不仅村庄环境差,当时村里还流传着“土厢房,半年粮,烧木炭,有女莫嫁下姜男”的民谣,穷困的村民只能靠“伐薪烧炭”维持生计,树还没长成材,就被砍来卖掉或当柴火,周边的山林全成了“瘌痢头”。

  下姜村也曾尝试“改水、改路、改臭”,无奈污染源没地方处理,村庄环境始终无法得到根本性改善。

  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指导下,下姜村村民家修建起沼气池,同时配套改造好厨房、卫生间、猪圈与沼气池相通。最终,下姜村成为“沼气生态示范村”,污染得到了控制。随后全县2万多农户也用上了沼气。

  在村民姜祖海家,记者见到了下姜村第一个沼气池。他的老伴洪爱文正在用这种清洁能源烧饭,蓝色的火苗上,“咕咕”炖着的咸肉春笋散发出扑鼻的香气。

  “最多时,全村有65户人家使用沼气,每年节省用电9000度,节省液化气6000公斤。”做了20余年村会计,姜祖海既算“经济账”又算“生态账”:农民使用沼气做燃料,每年能节省300元。以每个沼气池年产沼气365立方米计算,一个农用沼气池一年可减伐林地3.5亩,减排污水146吨……推广使用沼气之后,下姜村附近的340亩山林得到了彻底的保护。

  “发展沼气,这为下姜村凭借绿水青山谋发展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杨红马介绍,目前全村的农户都安装上了节能环保的太阳能热水器,再也无人砍伐山林。

  刚防火巡山回来的护林员姜丕成与我们不期而遇。66岁的姜丕成证实了村里无人砍树的说法,他说,为了保护水源,村民还自发形成了新的村规民约——山上禁止使用“草甘膦”除草,以免毒死涵养水分的草木根系。

  撑着扁舟、在凤林港河道里巡逻完毕的保洁员刘德牛特意靠岸告诉我们,自2007年起,村里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新模式,村民乱丢垃圾的情况越来越少,老刘现在的工作,主要是打捞河道里的落叶,还有监督个别随手丢垃圾的游客。

  静静驻足村子高处的思源厅,村民正七嘴八舌议论着村里的变化:“‘五水共治’后,村里的猪圈集中搬迁到了外围”、“家家户户不仅粉刷了外墙,门口一排还镶嵌了1.3米高的炭化竹作为装饰,城里客人直说漂亮”……

  在杨红马看来,正是以四任省委书记联系点为契机,下姜村先后编制完成了《美丽乡村精品村总体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景观规划》等六大规划和35项水利、交通、道路等项目设计方案,全力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村民精心爱护的绿水青山,是今时今日下姜村展示自我的“金名片”。

  活力迸发:生态掘金正当时

  如何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如何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跟随杨红马向着大山深处走去。云雾缭绕间,站在下姜村后山的一处名为“宁静轩”的观景台上举目远眺,村落全景一览无余。

  下姜村隶属于枫树岭镇,全村地域面积9.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2370亩,耕地面积599.3亩。山多田少,下姜人如何用好有限的农田,充分靠山吃山?

  杨红马自豪地指着远方向我们介绍,村庄东侧,最显眼的一垄垄大棚是220亩葡萄大观园和60亩草莓园;西侧,临近凤林港溪边是种植着150亩水蜜桃的“世外桃源”;远处山坳里还有500亩中药材黄栀子。冬季初春有草莓,春季可赏桃花,夏秋季品葡萄,此外,油菜花、小葵子花次第绽放。一年四季,下姜村的花一茬接一茬开,水果一茬接一茬摘,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大花园、大果园。

  这两天,草莓即将下市,60亩草莓园的负责人、53岁的杨时洪终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因绿色、无公害,口感好、甜味足,下姜村的草莓备受游客好评。从去年12月草莓挂果起,每逢周末,前来采摘的客人就络绎不绝。“我们一共收获了近4万斤草莓,20%是通过采摘游销出去的,加上为淳安和建德的水果店供货,总收入有三四十万元。”杨时洪说,他还打算去建德取取经,不仅提高草莓的种植技术,也向草莓精深加工探路。

  “你们下次来,说不定既能现场采草莓,还能制作草莓酱、草莓蛋糕。”经科学栽培和科学管理,老杨对带领村民朝着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发展信心满满。

  跟着葡萄大观园的负责人姜承堂漫步于长约400米的葡萄长廊,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智慧农业信息管理平台保证葡萄园的精细化管理。只见老姜在控制箱上轻揿按钮,17个大棚的卷帘会自动打开、关闭。“若是换做人工去弄,至少要3小时至4小时,费时又费力。”姜承堂说,除了电动开合的卷帘之外,每个连栋葡萄大棚里还设有传感器,监控大棚内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光照等参数,这些参数能够通过智能手机查看,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远程控制,十分便捷。

  姜承堂说,如今葡萄大观园种植了芭拉蒂、火焰无核、醉金香等11个品种,分早中晚三期逐渐成熟,挂果期从7月一直持续到11月初,“按最保守的亩产2000斤计算,150亩葡萄园能有约300万元的毛收入。”

  “过去,下姜村的蚕桑、茶叶、早稻等传统农业大都分散经营,辛苦一年,收获可怜。村里要是产业发展不上去,肯定是富不起来的。”杨红马说,通过公司化运作,现在下姜村的村民有了“三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到园区打工获得薪金,按照股份获得分红。通过“租金+薪金+股金”模式,比原来种粮的收入高出不少。

  “为了更好地起到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现在葡萄大观园暂时交由镇村联合托管,以后会逐步返租给村民,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品牌包装、统一销售。”姜承堂说,仅葡萄种植一项,村民人均至少可以增收500元至1000元,这还不包括葡萄大观园带来的乡村游收入。

  “有了好风景,又有了花果山,其实就等于栽下了‘摇钱树’,收入年年提高是看得到的事。”杨红马说,全村人都期待着“最美下姜”变为“最富下姜”,村两委正带领村民打造彩色农业示范基地、乡村游采摘基地。

  沿凤林港溪溯流而上,向东徒步2.3公里,1078米的稻子尖山脚下,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拔地而起。“这是五狼坞登山基地游客接待中心。已经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驴友前来征服‘野山’,可以在这里休息、补给。”密林深处,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大小瀑布随处可见。19岁就穿梭在山里的老书记姜银祥还多了一个身份——“登山向导”,未来,下姜人将在绿水青山间打造登山游步道。在乡村采摘游、红色旅游和户外运动的基础上衍生出针对不同人群的民宿,带动村民就业,吸引游客前来。

  曾经“穷得连张板凳都没有”的下姜村,去年村集体收入为3569.2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十年前的2154元增长到了12958元。

  下姜追梦:吾村吾乡吾心归

  天色擦黑,一波波游客、骑行爱好者聚集在农家乐吃晚饭。

  “凤林农家乐”的老板姜东勤忙得脚不沾地。3年前,他从大连的舰艇部队退役后,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如今,姜东勤越来越庆幸当初的选择。仅去年一年,他的农家乐净收入超过10万元。

  清明节这天,他家那仅能放下6张桌子的厅堂被拥得满满当当。其中不少客人是因为看到网络点评上的好口碑,排队也要尝尝他烧的土菜。“上海客人低油低盐,四川来的要重口味。”姜东勤说,在与外来游客的接触中,他愈发能体会下姜村的美,时常庆幸自己退伍回村的选择,并以作为一名下姜人而自豪。

  “下姜村能有今天,得益于我们守住了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姜东勤说,村里目前有10多家农家乐、150多个床位,接待能力远远跟不上,大部分的客人还不能留宿。

  收拾完杯盘,他带着我们去隔壁新建的“追梦山庄”看看。4层楼高的民宿一共有30个标间,住得满满当当。追梦山庄是姜东勤的两个舅舅余春法、余红生拆掉老屋联合新建的,今年春节刚刚开张。原来只顾自己忙的余氏两兄弟,如今有更多的时间商量如何让山庄的经营更上层楼。

  入夜的山村重归寂静。年逾六旬的姜祖解、姜祖义兄弟俩还在堂屋里忙碌,“哒哒哒……哒哒哒……”敲打毛竹发出的声音格外清脆,他们俩是村里的老篾匠,这两天游客多,他们手工编织的双面竹篮一个最高可以卖到800元。村里其他30来个老手艺人也并不闲着,包装番薯干、捆扎野菜……都为明天的好生意做准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农民找对致富的路子,就能让美丽风光变为美丽经济。”杨红马说,2014年7月下姜村还引入旅游接待公司,公司承包下7幢农民房进行改造,目前这些民宿的装修接近尾声,不少村民看到这笔“生态红利”,已经暗自较劲、开始整修房屋。到2018年,下姜从事旅游产业的农户将达到50户以上,每天可接待游客300人次到400人次。

  “我们的梦想,是让每个村民都参与到村庄的发展之中。”枫树岭镇党委书记商建军说,他没事的时候,喜欢到凤林港溪上的碧潭印石桥走走。这是昔日下姜人由居住地到山里刨食的必经之路。听下姜的老人讲,在这座石桥修好之前,村里的木桥曾多次被冲垮、又重建,不屈的下姜人舍掉性命、举全村之力终于造好了石桥。在他心中,敢于尝试、不屈不挠的下姜精神薪火相传,而这个800年古村与绿水青山相伴相生的故事还将精彩继续。

本文来源: 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 李成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