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中结出了丰硕成果。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践行这一科学论断,本报今天特摘编习近平同志在浙工作期间的有关重要论述。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完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加快重大生态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多种措施,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努力把我省率先建成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
——2003年3月18日在《浙江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专家论证会上的讲话
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一件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大事。像安吉这样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要把抓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3年4月9日在安吉县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安吉最好的资源是竹子,最大的优势是环境。只有依托丰富的竹子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走经济生态化之路,安吉经济的发展才有出路。希望你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努力把安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生态县,为推进浙江生态省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2003年4月9日在安吉县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绿色浙江”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大举措。全省各地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浙江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在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营造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全面推进“绿色浙江”建设。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把浙江率先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2003年4月9日在安吉县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水资源和环境紧密相关,互为因果,没有良好的水环境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人与水的相依共存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做好水文章,是建设生态省的题中应有之义。遵循自然规律,走生态治水之路,是打造“绿色浙江”的必然选择。
——《之江新语》2003年6月4日
推进生态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水为我所用,又要破除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树立水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进一步强化“水危机”的忧患意识;既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又要进一步加强抗洪、治涝、防污等工作,切实重视保护水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体现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作用,努力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推进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事业,不断提高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水资源管理水平,以生态治水的实际成果,大力推进生态示范省建设。
——《之江新语》2003年6月4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所以,这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摘自《求是》杂志署名文章《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
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我们对国家、对浙江人民、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我们决心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打造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社会文明的“绿色浙江”。
——摘自《求是》杂志署名文章《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
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抓紧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碧海生态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十大重点领域建设,加快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领导,提供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003年7月11日在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发展是硬道理。怎么做到健康发展?首先,发展需要民主和科学决策。不要领导一拍脑袋,三千五千亩土地就圈起来了。圈那么多地,有那么多企业进来吗?农民的利益又如何维护?征地要发扬民主,事先倾听农民意见,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第二,发展需要调节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要处理好国家(地方)和个人、眼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这六个方面利益调节好了,发展就顺利;有一个方面利益被忽视或受损,发展就要出问题。第三,发展需要全面、有质量、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建几个园区、上几个项目,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人的素质等的全面进步,是不以牺牲环境、掠夺资源为代价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之江新语》2003年8月6日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任何目标的实现,任何规则的遵守,既需要外在的约束,也需要内在的自觉。因此,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必须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之上。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其缩短从自发到自为的过程,主动担当起应尽的责任,齐心协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之江新语》2003年8月8日
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之江新语》2004年3月19日
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特别是浙江人多地少,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的老路,环境的承载将不堪重负,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会适得其反。我们既要着眼当前,更要考虑长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承担起积极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之江新语》2004年3月19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和谐的发展,单一的发展,最终将遭到各方面的报复,如自然界的报复等。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抓生态省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一个方面的体现,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
——《之江新语》2004年4月12日
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之江新语》2004年5月8日
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植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产业发展中,是否认真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是否全面考虑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产品生产中,是否严格执行绿色环保和质量安全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自觉注意环境卫生、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等。
——《之江新语》2004年5月8日
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
——《之江新语》2004年5月11日
古人讲:“知之非艰,行之惟难。”生态省建设是发展模式的转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我们对生态省建设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要有足够的估计,对生态省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认真分析生态省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才能面对困难不退缩,碰到矛盾不回避,真正沉下身子,痛下决心、真下决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之江新语》2004年5月11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经济发展、GDP数字的加大,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们还要注重社会进步、文明兴盛的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我们不仅要为今天的发展努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
——2004年10月12日在中国·浙江生态省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长期以来,我省发达地区走的是一条传统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资源消耗型等,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搞“山海协作工程”,不能简单地推动欠发达地区去复制发达地区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合作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放在推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放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上,放在资源集约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和支持,推动欠发达地区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之江新语》2004年12月16日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古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一对矛盾。人类社会在生产力落后、物质生活贫困的时期,由于对生态系统没有大的破坏,人类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而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300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能实现的,它是人类的一个陷阱。所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对于既是资源小省、又是经济大省的浙江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显得更为迫切,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省的本义所在。
——《之江新语》2005年2月23日
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为什么说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债。
——《之江新语》2005年5月16日
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调研时的讲话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之江新语》2005年8月24日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之江新语》2005年8月24日
要进一步树立生态意识,深刻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创造生活的舞台。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明。要有和衷共济的情志,共同创造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要努力营造和谐创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自《浙江日报》2006年2月5日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可以说,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把这“两座山”的道理延伸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上,还启示我们,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之江新语》2006年3月23日
建设生态省,要与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与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结合起来;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建设“法治浙江”结合起来。要不断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生态省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培养造就生态管理人才与科研人才,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用先进技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加强领导,狠抓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2006年3月24日在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珍惜资源就是珍惜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持续发展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在浙江这片美丽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沃土上,需要每一个人都来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座矿山,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使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
——2006年4月21日给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李四光中队”少先队员的回信
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着力培育一批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坚持资源保障与节约利用并举,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开发区域集中,继续深入开展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切实把加大扶持力度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鼓励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差别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2006年7月29日在丽水调研时的讲话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环境经济学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到达某个临界点(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 ——《之江新语》2006年9月15日
对于我省欠发达地区来说,优势是“绿水青山”尚在,劣势是“金山银山”不足,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促进拐点早日到来,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要特别防止这样一种误区:似乎只要等到拐点来了,人均收入或财富的增长就自然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因而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采取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显然,这种错误认识将使我们不得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最终将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都落空。
——《之江新语》2006年9月15日
欠发达地区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生态建设方面为全省作贡献。
——《之江新语》2006年9月15日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6年10月18日在绍兴调研时的讲话
在当前的条件下,要做到“好”比做到“快”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执行工作计划时,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要着重关注节能降耗减排等约束性指标,把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之江新语》2007年1月10日
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坚持不懈地做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希望全省和杭州市继续搞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绿化美化环境,加快生态省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2007年2月28日在与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代表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