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最少干预”,还要让大众置身其间享受文化熏陶——

多元化保护利用,让名人故居不再“空有名字、没有故事”

    2015年05月04日 15:09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宁波日报记者陈朝霞 记者朱尹莹

  4月2日,位于月湖景区月岛的民国时期甬上文化名流杨菊庭故居杨宅变身为月湖美术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开馆前三天接待了1726名参观者;4月18日,位于莲桥第的新中国第一位邮票设计家孙传哲故居成立为孙传哲纪念馆,连日来,前往参观孙传哲生平暨邮票展览的市民络绎不绝。

  一月之内,市民不仅实现了与两座名人故居的亲密接触,更在这些错落有致的庭院间,享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等问题成了大众关注的热点。对此,专家指出:“保护名人故居,不只是保护一所房子,还应该保护其传承的文化价值,尤其在城市发展变化中,运用多种手段将之打造为集研究、展示、休闲与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等多元化文化空间,实现和普通百姓的互动,不失为有益尝试。”

  打造“城市名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宁波有众多名人故居,以海曙区为例,张苍水故居、冯孟颛故居等20余处名人故居分布在中心城区一隅。这些曾承载着文化名人、忠臣良士、各界精英等名人故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沉淀着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诸多信息,成为名人精神的代名词,延续着城市的历史文脉。

  如今,明代的范钦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以及故居作为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已成为博物馆而众所周知;拥有万氏故居、作为“浙东学派”发源地的白云庄,因其在中国思想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也成为纪念馆为后人敬仰;在中山公园的一角,张苍水故居静立其中,每天接待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参观者……这些重要名人故居如今已打造为专门的博物馆、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场所,其所散发出的浓浓的文化气质,已成为传承城市文脉不可缺少的一环。

  对此,海曙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裘燕萍认为,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名人故居加大保护力度,符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这不仅很好地保护了文物本身,而且通过开设纪念馆,博物馆以及文、商、旅互动,名人故居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分子。“将重要名人故居合理地打造为‘城市名片’,非常有必要。”裘燕萍表示。

  探索多元保护利用——实现名人故居的公益性、开放性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一方面,由于日常管理和修缮保护经费造成的压力,一些地方名人故居一度成为少数人专享的会所等;另一方面,在名人故居保护修缮的同时,“空有名字、没有展示”的尴尬仍有在全国其他地方存在。如何挖掘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让其一砖一瓦散发着历史和时代气息,同样是一大课题。

  2013年开始,海曙区探索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新模式,依托月湖历史街区、郁家巷历史街区、南塘河历史街区等城市功能项目改造工程推动,鼓励民间资本以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文物和历史建筑使用权,探索出文物和历史建筑多元化保护的新路。

  对于杨宅,前期,海曙区政府在政府信息平台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公共文化项目,通过公开申报、项目答辩和专家现场论证等环节,宁波新城画廊从多个竞标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杨宅使用权,筹建月湖美术馆。宁波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联合引进民间资本,将其打造成为以邮票为主题孙传哲生平等陈列展示纪念馆,并最大程度地实现向普通群众免费开放。

  “对于海曙区管理范围内的文物和历史建筑,我们坚持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在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和品位、不背离公共文化属性基础上,适度引入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文化项目,努力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继而实现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海曙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建东认为,这种公平、公正、公开选择项目的模式,改变了以往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选择渠道单一、为特定群体享用等社会反响大、批评声音多的状况,实现了文物和历史建筑的单一保护向公益性开放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作为宁波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及旧城改造项目,目前投资7亿元的月湖西区一期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对位居其二期范围内的徐时栋故居、翁文灏故居、戴传曾故居三处名人故居,同样将坚持政府监督、社会化运作的机制,让名人故居实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跨越。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朱尹莹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