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

隆国强: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风起云涌

    2015年05月22日 14:08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生深刻调整。在政府与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业正在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制高点。正确认识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的趋势与特点,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对我国打造全球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正确认识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新特征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

  多学科交叉,多领域突破。新一轮科技创新的范围涵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诸多新兴领域。其中,信息技术是龙头,向各个领域深度渗透。多个学科相互交叉、跨界交融,不同领域的新技术互为支撑、相互刺激,跨学科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科技创新不仅在催生大量新兴产业,而且向传统产业深度渗透,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发展模式。

  体系化创新,加速度推进。摩尔定律高度概括了信息技术快速更新换代、降低成本的特征。当前,集成电路、基础软件、通信网络、互联网应用、信息处理等主要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取得整体突破,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演变为体系化推进。集成电路将从“硅时代”进入“石墨烯”时代,软件正进入“云时代”,移动通信全面进入4G、正在开启5G新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处理与应用模式的根本变革。网络、平台、业务、内容和终端的相互促进,开辟了技术扩散、知识共享的新方式,大大缩短了技术创新的周期,设备与技术更新换代之快前所未有。其他新兴技术领域也和信息技术领域类似,技术进步呈现加速度推进的新态势。

  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在很多情况下,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已经难以截然分开。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与支付宝、腾讯的微信、特斯拉汽车、苹果手机等无不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紧密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制造业呈现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特征。商业模式加速创新,越来越多的商业服务出现个性化、柔性化、共享化的新趋势。新的分工模式与分工格局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在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共同推动下,资本、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大数据成为战略资源,网络与信息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新领域。新技术、新产业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主要大国纷纷制定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力争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美国政府一向重视抢抓前沿科技突破的战略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前沿科技战略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20世纪50年代的核能计划,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美国在每一轮前沿技术变革中都成为执牛耳者。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提出“振兴制造业”战略,2011年2月又提出“美国创新战略”,将培养一流劳动力的教育、保持基础研究的领先地位、建设先进基础设施和信息科技生态系统作为战略重点。

  其他大国也不甘落后。欧盟2014年正式启动“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俄罗斯2013年发布了《2018年前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日本继2001年的“e-Japan”战略、2004年的“u-Japan”战略之后,又在2009年推出了“i-Japan战略2015”。德国政府制定了广为人知的“工业4.0”战略。

  各国的科技创新战略虽然内容各异,但也有不少共同点。一是政府与企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政府通过战略和相应的政策手段对创新加以引导,不断完善创新环境。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自主决策、自主创新。二是选择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作为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无一例外地成为重点,有的国家还将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纳入战略。三是完善支撑创新的基础条件,如培养理工科人才、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等。四是注重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如重视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完善创新导向的金融体系、以政府采购创造市场需求等。

  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

  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为我国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战略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规划,将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方向。

  我国具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一是国内市场巨大。这有利于分摊研发成本、培育巨型企业,有利于为创新提供有力的需求支持,并吸引全球企业和创新要素聚集。二是研发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我国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生毕业,理工科学生占比较高,研发人员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强大的产业基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配套条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部分领域处于世界前沿。全球十大信息科技企业,美国占6家,我国有4家。四是创新的体制与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从企业登记、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多个方面出台了鼓励政策,一些成功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巨大示范效应,各类创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抢抓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我国应制定适合发展阶段的“双轮”+“双引擎”创新战略。既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新技术前沿;也重视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双引擎”。

  充分发挥我国创新优势,释放创新潜力与活力,还必须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入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一是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创新为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大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是建立有效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使创新在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力的金融支持;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全社会尊重创新、保护创新、力行创新的浓厚氛围;五是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李成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