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参与一个比较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而不是当临时工”———

[宁波日报]岗位化:拨弹志愿服务创新之歌

    2015年06月13日 10:02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丁安 绘

  □记者王佳

  海曙记者站毛一波

  通讯员张建儿

  “很想参与一个比较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而不是当临时工。”随着假期临近,曾和同学一起做过志愿者的小严萌生了这一想法。

  近年来,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市蔚然成风。然而,伴随着志愿者人数的节节攀升,志愿服务的开展依然没有完全摆脱“临时性”、“运动式”,有像小严同学这样困惑的志愿者不在少数。

  针对志愿服务发展壮大存在的瓶颈,海曙区探索建立“岗位化”志愿服务模式,定岗、定事、定责,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公众。

  只要岗位在,新的志愿者会接棒

  在81890有一个光明俱乐部,成立于2008年,主要帮助盲人实现“看”电影的梦想,为此招募了一批为盲人“讲”电影的志愿者。这是海曙志愿服务岗位化最早的一个试点。

  陈文波就是一名专职讲解员,最近一次,他为盲人讲解的是宁波方言版的电影《归来》。他声情并茂的解说,把盲人朋友带入了电影的故事情境中。除了陈文波,还有交通、医务、高校等领域的2000多名志愿者加入了这个服务队伍,每到有为盲人举办的活动,有负责专门接送的,有负责专门陪护的,有负责讲解的,也有专门负责保障活动安全的。

  光明俱乐部负责人史文娟并不担心哪一天有人因工作因学业离开后俱乐部的运行状况,因为“只要岗位在,志愿服务就能延续下去”。这一批走了,新加入的志愿者便会接下这一棒。

  “岗位化志愿服务的开展,能较好地解决志愿服务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让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81890相关负责人说。

  海曙在推广“岗位化”运作的过程中,从志愿服务岗位的最初设定开始,就对岗位要求和志愿者能力设置了一定门槛。对报名的志愿者进行岗位匹配,对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实施适应岗位的能力培训。同时依据《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志愿者实施信息管理和服务计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受助方评价和活动满意度回访等方式,对志愿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估。

  目前,海曙已设立了8个志愿服务有形化阵地,分布在火车站、长途客运站、鼓楼步行街、南塘老街等人流聚集的地方,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当中,由81890志愿服务平台实施对接。

  “岗位化”激发志愿者的自主意识

  在海曙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中心,有个街道级的“老年大学”,每周六下午,辖区老人可以在那里学习摄影、书法、电脑等课程。给老人们上课的全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今年47岁的袁彪就是其中一位。袁彪是外贸公司的职员,2007年开始在居家养老中心做志愿者,给老年人上操作电脑的课程,“我也没想到自己能坚持这么久,但是在这个岗位上久了,和老人熟了,感觉像一家人,他们也带给我很多快乐。”袁彪说。

  “志愿服务的岗位化,激发出志愿者的自主意识,无形中也增强了志愿者与接受服务者之间的情感黏度。”81890相关负责人说。

  在该负责人看来,志愿服务不仅要有形化、常态化,专业水平也要上台阶。

  对此,作为第一个为盲人讲解电影的光明俱乐部原主任、光明电影院院长吴云飞有着深刻体会。“实现盲人‘看’电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志愿工作。”在正式“上岗”前,吴云飞做了大量的“岗前”准备,除了熟知电影,还要精心准备讲解稿,注意避免使用盲人敏感的词语,比如什么颜色、多少长度等。其间,吴云飞还接受了由81890专程请来的电视台、电台老师的专业指导,以及心理、语言、技巧等方面的专门培训。

  下一步,海曙区将出台志愿服务岗位化的具体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增强志愿服务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对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岗位加强培训,从岗位志愿者中培养一批“行家里手”,进一步优化服务队伍。

本文来源: 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 张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