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文保志愿者们开讲他们与文化遗产的故事

    2015年06月29日 08:46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朱尹莹)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文保志愿者,唤起大家对历史遗存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海曙区文保志愿者坐到一起,分享起他们与文化遗产的故事。

  海曙区作为宁波文化历史名城核心区,有各级文保点和文保单位140处,而专业从事文保工作的不足十人。2003年,首批61名志愿者在海曙成立了宁波首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者协会。

  70后的赵晨沙,是这支队伍中最年轻的文保志愿者。“我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经历了八九十年代城市变迁的最快速时期,看到那些刻着宁波符号的马头墙、碑刻渐渐消失,特别可惜。”赵晨沙说,他开始喜欢在老街巷里转悠,常常对着一块古砖发呆。

  2008年,正是莲桥街地块拆迁期,“总觉得在这块曾经是日湖的所在地,能留下什么。”果不其然,当赵晨沙赶去拆迁地块时,推土机正要推倒一堵墙,眼尖的他发现了三块晚清时期的石碑。千钧一刻,他立马拦下推土机,一边联系文保所长一边连夜和他的爸爸值守,“后来证实,这三块碑叫做珍纸碑,记载了当时寺庙不能乱丢纸屑的规矩。”后来他把老爸也发展成了文保人士。

  现年74岁的林宇镇,几乎与城隍庙打了一辈子交道。宁波城隍庙商圈正在进行改造升级,重点是古建筑的修复以及历史风情的恢复。这正是林宇镇盼了几十年的事。

  原先城隍庙周边有十几块石碑,上世界九十年代末,城隍庙开始维修,部分石碑要外移。“最早的石碑立于明代,内容多是政府行政文书。”林宇镇认为,这些碑文很珍贵,为了给后人留下些记忆,他想到了抄写碑文。

  这些石碑经风吹雨打后,有的破损严重,为了看得清楚些,他专挑雨刚歇时去抄写。“雨水淋过后,碑文能清楚些。”如今,这些碑文手抄内容已被文保单位记录在案,成为研究城隍庙的重要史料。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从四十余岁到七十多岁不等,但他们都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抢救城市记忆。”活动主办方,海曙区文管所所长裘燕萍表示,这些志愿者可以监督和协助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对现有文保工作人员的补充。

  当天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也说,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宁波有哪些老建筑,唤起大家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朱尹莹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