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打造富民样本 浙江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2015年12月24日 10:52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祝梅通讯员杨叶勇孔朝阳

  浙江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2002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2012年,省定扶贫标准比全国标准高一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今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消除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的重大决策,提出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入“十三五”。到今年年底,全省已在全国率先、高标准完成这一脱贫任务。近年来,浙江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的要求,坚持精准导向,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带领浙江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精准施策,不让一名群众掉队

  全省组织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发达县镇等与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并动员民营企业、爱心人士等力量参与扶贫,构建起全社会合力扶贫的大格局

  通过推行土地折价入股的农民“抱团增收”模式,实现产业化扶贫新突破,常山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扶贫改革路子

  

    在衢州龙游县,一本“帮扶台账”架起了贫困群众和结对干部间的亲密桥梁。每个结对干部要详细填写农户2015年的家庭收入、耕(林)地面积、社会保障等民情状况,勾选致贫原因,并记录日常的走访工作和帮扶成效,由农户、驻村干部、村书记、乡镇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签字确认。以农户知晓度、认可度、满意度为准绳,晒成绩、比进度,逐月“销户”。今年以来,全省各地打响了“消除4600”的攻坚战,对低收入农户实行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目前,浙江提前五年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靠的正是“精准”二字。习总书记强调“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首先要找准、找全扶贫对象。今年初,按照“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要求,我省在原有低收入农户数据库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确保做到不错户、不漏人,确定了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22万户、43万人,并做好了信息核查、数据核实、建档立卡等基础性工作。其次是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通过政策兜底,全省农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所有县的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4600元以上,实现保基本、保民生。同时,各地根据致贫原因,精准实施扶贫举措。在台州天台县,“第一书记”要为每户低收入农户落实一个发展项目,帮助村集体实施1个“造血”项目;在衢州开化县,当地因地制宜扶持一批以茶叶、蚕桑、毛竹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以项目为载体,在扶贫重点村中扶持了80个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全省低收入农户中,因病致贫的比重高达48%。对口29个原欠发达县,我省组建了29个卫生计生专业帮扶团组,通过派驻专家、指导科研、赠送设备等方式对当地医院进行全方位支援。这些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在所有县都建成一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同时,全省组织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发达县镇等与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并动员民营企业、爱心人士等力量参与扶贫,构建起全社会合力扶贫的大格局。

  城乡统筹,让低收入户融入发展进程

  

    这些年来,我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上马一个针对特定贫困群体的扶贫工程

  近年来平岭岗村利用农村危旧房改造、宅基地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开展“迁村腾地”,百亩土地引发美丽效应。这是庆元县竹口镇平岭岗新村面貌

  这些年来,我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上马一个针对特定贫困群体的扶贫工程。从“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到“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从“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到“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从“下山脱贫”到“山海协作”,从12个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到丽水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不断调整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方向,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浙江山多地少,高山居民就学就业就医难,发展经济更难。在全省率先实施异地搬迁的金华武义县,二十余年来,已有5万多人通过“下山”圆了致富梦。1995年搬迁前,武义县俞源乡九龙山村坐落在海拔1041米的高山上,全村68户189人连续8年未建过新房,7年没人娶过亲,人均年收入不到380元。整体搬迁后,村民们当起工人、老板,去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已达1.5万余元,是下山前的40倍。让农户真正从山上“下得来”,不仅要让他们“稳得住”、“富得起”,更要让他们“融得进”。台州仙居县横溪镇柯家村是全省首个跨区移民村,也是省级来料加工示范村。村子原本位于丽水市缙云县的高山上,异地搬迁后,村书记主动去温岭、义乌、温州等地“招商”,在村里兴办起13个来料加工点,不光解决了村民的就业,还吸引了周边村的200余名低收入农户前来打工。创新安置方式、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等探索实践成为异地搬迁脱贫的内在驱动力。丽水云和县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农村居民搬进城可以同“老市民”在教育、社保、劳动就业等方向享受同等权益和待遇,而“新市民”的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可以继续享有原有土地或山林的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受益等相关涉农政策和待遇。 “十二五”时期,全省共完成农民异地搬迁7.91万户、26.36万人。通过实施低收入农户免费培训制度,全面推行扶贫小额信贷制度,积极开展扶贫资金互助试点,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内聚外迁”,低收入农户正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目前,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全国最高,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全国最高,农民收入水平全国最高,农民群体内部收入差距全国最小。

  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通过改革创新,贫困地区一度沉睡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六年前,台州仙居县淡竹乡下齐村大力发展蜜桃种植,现在,全村蜜桃产业的收入达到240万元,每亩效益达到6000元左右。今年,68岁的低收入农户齐育才的帮扶责任人是该村村监会主任齐令懂,齐令懂是村里的蜜桃种植大户,通过他的技术帮扶,齐育才的蜜桃有了4000多元收入。下齐村位于神仙居景区南入口,村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民宿经济,齐育才同时被聘用为田园保洁员,每年还能拿到6000元工资。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山水资源的生态优势正变作金山银山。今年初,全省一次性摘掉了26县的“欠发达”帽子。在“旅游扶贫工程”试点县的天台县,南屏乡前杨村的南黄古道加上七彩梯田,今年已带动旅游收入2500多万元。61岁的贫困户丁文祥原先要去20多公里外的城关卖自己种的生姜和番薯。现在,他在游步道边支起小摊卖麻糍团,平均一天能卖出50来个,自家种的农产品也经常被游客争相抢购。通过改革创新,贫困地区一度沉睡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在丽水缙云县新建镇红锦村,县农办、移民办、发改委等单位筹资,为低收入农户的屋顶免费安装了光伏板,探索清洁能源产业与扶贫开发的“非零和效应”;在常山县芳村镇下猷阁村,全部低收入农户以土地入股下牛角农业发展公司,推进合作扶贫,今年每亩土地分红可超过500元。 “互联网+”,为扶贫工作注入新元素。今年5月,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现场会在丽水遂昌县召开,电子商务向山乡延伸,推动农产品销售和产业融合,成为农户在家门口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来料加工业是门槛最低、见效最快、人人适合的扶贫产业。在金华婺城区,当地对吸纳“4600以下农户”参与来料加工且增收成效明显的经纪人给予奖励;对从事来料加工的低收入农户,根据年来料加工工资额给予10%(最高不超过人均2000元)的补助。

本文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 李成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