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需求导向式社会助残创新项目评审会举行

    2016年05月19日 08:38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毛一波)残疾人需要怎么样的服务?什么服务最能增加他们的“获得感”?在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前,5月12日上午,海曙区“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举行了需求导向式社会助残创新项目评审会,以残疾人的需求为导向,设立针对性的服务项目,评审团里还特地邀请了肢残协会主席参与,评审项目的可操作性。

  20个项目量体裁衣为残疾人服务

  “与残疾人群众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相比,社会助残服务还存在与受助对象需求脱节、基层联动不够、质量效率不高、规模较小、持续性不足和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创新助残服务模式和机制,促进社会助残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海曙区残联副理事长董一斌坦言,为此,去年,海曙区率先开展助残项目评审会,19个项目通过一年的运作,把服务送到了残疾人的心坎里,今年,海曙更是要求各个项目前期做调查、举案例,确保助残项目符合每个残疾人的需求。

  “前期,我们一共收到29个助残项目,都有具体的调研和详细的方案设计。”董一斌说,项目涉及残疾人个性化康复与指导、就业培训、家庭生活、社会融入、婚恋交友、文体娱乐活动、无障碍出行、心理咨询、社会助残理念推广等九大类服务。“初次评审,我们也依据残疾人的需求调查,去掉一些残疾人最不需要的服务,最终20个项目进入评审会。”

  1个博士、2个硕士带队

  社区有了精神康复服务

  春夏季是精神病患者的高发时期,而如何对精神病人进行康复治疗也一直是助残领域里的难题。海曙区社区参与服务行动服务中心开展的“社区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填补了这一空白。

  “不少社区都有精神康复患者,他们影响着自身和家庭的生活,也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了困扰。”该项目负责人李旭说,“我们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精神康复社会工作专家梁诗明博士做了专门的培训方案。”他们已经建立了10个试点社区的QQ群,通过专业团队的合作开展项目的执行。

  据了解,该团队主要通过社区社会工作者、专业精神康复社会工作者以及精神病院医务人员,探索社区层面精神康复社会工作,其中社会工作博士1名,硕士2名,社会工作师10名。

  “我们辖区,需要精神康复的患者相对比较多,以前都只能靠我一个人,从社会工作的理念,对精神康复人员开展一对一的个案服务,没有可借鉴学习的地方,现在这样一个平台,给了我取经和指导的方向。”广泽社区阳光社会工作室负责人王增贤说。

  打造大陆版“喜憨儿”实现残疾人项目自我造血

  要说公益组织自我造血,最大的榜样莫过于台湾的“喜憨儿”,不仅给残疾人提供了工作,而且能自我造血已经生存了20多年。而在项目评审会上,海曙区五谷画坊创意助残中心带来的创意助残文化品牌建设也立志打造一个大陆版的“喜憨儿”,该项目以固定场地、固定频率、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公益结合文艺创意的方式开展社会化市集和展览活动,将助残技能交流、培训、合作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丰富助残系列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残疾人收入,促进残疾人就业,达到助残机构间利润共享、共同成长、共树品牌的目标。

  “五谷画坊主要是帮助残疾人实现艺术梦,成立1年后就实现了20多万元的产值,现在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大。我相信,如果我们的产品够好,市场需求调查的好,我们的残疾人品牌就可以成为一个特色。”项目负责人莫益民坚信说。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毛一波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