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海曙区最大片区“棚改”将启动,1835户居民整体搬迁

[宁波晚报]最难舍那些曾经温暖的邻里记忆

    2016年06月08日 09:2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郁利康和老伴儿种下的牵牛花,将陪他们搬到新家。记者滕华摄

  □记者滕华 通讯员毛一波 摄影刘波

  作为海曙区最大的“棚改”区块,西门街道高塘一二村将在6、7月相继搬迁。这里有着1835户居民,他们即将告别居住了二三十年的过去,和熟悉的街坊邻居说声再会,各自开始崭新的生活。

  这一程,是怎样的不舍和期盼。日前,由西门街道团工委联合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分成10组走进了居民们的家中,采写那些质朴的民生故事,为他们留住街坊邻里情、留住西门记忆……

  故事1:

  从租房到“洋房”,承载家人34年记忆

  高塘二村69号105室,这个地址对于76岁的郁利康来说,只有最后一个月的“生命期”了。看着左邻右舍一个一个地搬离,郁师傅心里说不出的不舍。站在自家天井的花坛前,他指着周围空旷的门道说,已经有1/3的住户搬出了,“我还是站好最后一班岗吧,等大家都走了再搬。”

  从1982年12月迁入高塘里二村,郁师傅和他的家人在这已生活了34年。65平米的两室一厅,承载着他们不少的记忆。饭厅斑驳的墙壁上,孙女两幅大大的艺术照特别抢眼,“小的那张是八九岁的样子拍的,大的那张是十六七岁拍的。”在一间卧室门上,用于孙女早教的认识1-100的贴画还粘在那里,它已存在了15年。

  “这套房子是我人生中自己的第一套房,实在太珍贵了。”郁师傅和家人以前租住在江东潜龙巷附近,上世纪80年代初的月租金是2.5元,这对于当时月工资43.5元的他来说,还算可以承受。“是旧式私房,条件不好,没厕所。一家5口人全挤在50平米的房子里,做梦都想有自己的一套房。”

  和宁波变压器厂的50来个同事一起搬入高塘,郁师傅采用了蚂蚁搬家的方式,每天从庄桥下班后,用自行车一趟趟把出租房的东西搬过来。搬进新屋,一家人在一起吃了顿进屋饭,那欢喜的心情,到现在他还记得。“说起来,高塘这里的房子简直是洋房啊,已经很好了。你看有厨房,有厕所,还有一个大大的天井……”

  1995年,郁师傅的儿子结婚,他咬咬牙,花了10万元钱搞装修,“这在当时算是很漂亮的了。”4年后,孙女出生,一家人还是住在一起。直到现在,两间卧房,每一间里都住着3个人。一间是儿子一家三口,一间是郁师傅夫妇和他们扶养了30多年的聋哑大舅子。“一直住得这么紧张,也去看过外面的新房,但收入都不高,哪里买得起?”

  10多年为邻里维修家电,以后帮不到了,很抱歉

  棚户区改造的好消息传了多年,去年终于落定。4月底,郁利康最早一批签定拆迁协议。按照货币补偿政策,他可以拿到138万元左右。很快,他在江北区的春晖家园看中了一套二手房,85平米的三室一厅,电梯房10楼,装修好的,拎包入住。“以前只要台风天,我们一楼就老要进水,这下再也不用吃这苦了。”

  就要搬迁了,有对新家的向往,但更多是对高塘二村街坊邻居的不舍。“大家楼上楼下都很客气,有时晒的衣服、花生掉下来,我们看弄脏了还会给洗干净了再送上去。”楼道里的住户要搬家了,都会来跟郁师傅打个招呼,寒暄几句,交代下新的住处,互相留个手机号,相约以后经常通通电话。

  从退休后,郁师傅就在社区里当起了志愿者,帮着邻居们修修家电、换换灯泡,台风天里还跑前跑后,帮忙维修水管、电闸。“后来居民们都认得我了,会主动上门来找。”新高社区常青藤义工队队长的名气,在10多年间已经走出高塘片区,辐射到了附近的翠中、胜丰社区,常有居民骑着电瓶车来求助“万能”的郁师傅。“干得久了,也闲不下来,以后怕是再也不能帮他们了,觉得很抱歉。”

  最近,郁师傅开始整理家里的东西,慢慢打包。“就算搬走,我的户口和党组织关系也不动了,就留在这里。以后,有事还可以经常回来看看……”

  故事2:

  不再嫌门前梧桐遮光

  搬家了还会回来看看

  张阿姨,今年70岁,住在西门街道高塘一村社区已有17年之久。当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大二的志愿者们走进高塘一村时,他们说,小区里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屋和捡拾废弃物品的大汉。

  屋前路旁是郁郁葱葱的梧桐树,以前嫌它们遮住了阳光,现在却分外觉得清凉。张阿姨看着眼前的梧桐,感慨地说,“搬家了,还真不舍得它们。”说起30多年前,高塘一带小区的绿化、新房,在宁波也是有一定口碑的。那些过去的光辉,张阿姨现在还如数家珍。

  比起梧桐,张阿姨更怀念的,是社区里热闹的邻里活动。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裹猪油汤圆、猜灯谜,还有每月固定的学雷锋活动,修自行车、理发、量血压……街坊邻居围在一起,总有话题。

  “舍不得啊,真的舍不得”,这是张阿姨重复最多的话。海曙公园,早起锻炼、春天看樱花缤纷;如果生病,第二医院近在咫尺;还有那高塘菜场,每天都有新鲜的海鲜和蔬菜,一切都很便利。

  或许,唯一的不和谐来自每年台风天的大水。“这里是危房,住得是有些提心吊胆了。”张阿姨说,知道要棚改,居民们都互相鼓励,积极配合拆迁工作。现在,张阿姨和女儿已经买了新房,“我们挑房子,不要电梯房,也不住高层,最好有邻里可以串门聊天,能和高塘一样的氛围。”

  看着路旁的小树苗成长到参天大树,看着门墙砖瓦上刻满岁月的痕迹。张阿姨偶尔还会回到高塘一村,在自家的房子前站一站。有时,她也能遇见相熟的邻居,搬了小凳子坐在曾经的屋子前,默默抽着香烟。“听说,有一位邻居老头儿,从新家转了几趟公交车回了高塘,在空荡荡的席梦思上又躺了几天……”张阿姨讲这句话时,有些哽咽。

本文来源: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邬盈蓓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