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设计审计”是个好办法

    2016年06月28日 09:50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罗浩声

  政府投资是否高效?项目投资金额是否合理?海曙区审计局经过5年试点探索完善出台了“设计审计”,建立起一套专家参审、第三方协审、结果通报等工程设计阶段的审计流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海曙对辖区内17个政府投资项目试点“设计审计”,共提出审计建议334条,节约资金1.26亿元(6月25日《宁波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花在明处、用在实处”。笔者曾有感而发,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刊发于媒体,呼吁通过严格预算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和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来确保财政资金花在明处、用在实处。海曙审计部门先行先试,探索出台的政府投资项目“设计审计”办法,则又提供了一种很有操作性的思路和举措。

  本世纪初,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审计是国家财政看门狗”,形象地道出审计的重要作用。此后,在全国掀起的一轮又一轮“审计风暴”中,包括政府投资项目等领域的一桩桩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浮出水面,一些“靠项目吃项目”,以项目审批、管理权谋私的贪腐“大鱼”落入了法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审计工作本身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去年底,中央出台《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对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作了部署和安排,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体制,被视为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力度最大、设计范围最广的一次全面改革。海曙推行的“设计审计”试点,可以说与中央审计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不谋而合。

  相对于民间投资而言,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具有点多、线长、面广、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要做到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工作难度确实不小。有些地方屡屡曝出“问题项目”,也说明监管机制方面还存在“缝隙”和“漏洞”。应看到,政府投资类项目,因为花的是“公家”的钱,有的地方和部门过去大手大脚惯了,某些环节稍微松一松,就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推行“设计审计”,最大的好处是改变过去单纯的审计监管模式,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审计部门提前参与到项目设计环节,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项目主管部门优化设计方案。这样,既保证了项目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也能挤掉一些投资的“水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海曙纳入试点17个项目,就节约资金1.26亿元,节约投资额,也由常规性审计的1.5%提高到3%,这是相当可观的。现在各级政府财力普遍“吃紧”,等着上马的民生工程又很多,怎么办?还是要善于从源头上“挤一挤”。

  审计提前介入,能够形成制度倒逼,减少权力寻租的问题。有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动辄数亿元、数十亿元。这些项目,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唐僧肉”,为拿到项目不惜花“血本”,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能。从前几年一些省市巡视情况看,这个领域确实是腐败的多发、高发区。审计部门在设计环节先把上一道关,可以让有些“猫腻”无处藏身、提前现形。

  “设计审计”有助于审计部门全面掌握情况,提高审计精准度。审计部门在项目初期介入,能够拿到第一手资料,审计效果自然要优于项目结束后“翻账本”。当然,审计部门人手有限,项目多了容易顾此失彼。海曙审计部门的办法是建立起一套专家参审、第三方协审的“设计审计”流程,这些专业人士的参与,提高了审计效率,解决了人手不够的问题,也减少了审计风险,确保了审计结果的权威性。

本文来源: 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 李成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