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樟脑丸”过量使用可能有害

专家提醒,其内含的对二氯苯是有毒物质,要慎用

    2016年11月18日 16:10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章丽珍 绘

  □记者 张明强

  前几天,家住海曙联丰北区的市民徐阿姨向本报新闻热线87777777打来电话称,她在附近一家超市买了一袋“防蛀防霉球剂”(民间俗称为“樟脑丸”),放衣柜里不到一天时间,自己和老伴均出现了眼睛刺痛、呕吐、眩晕症状,怀疑这“樟脑丸”有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衣柜里放的“樟脑丸”气味很刺鼻

  徐阿姨说,她在超市里买了这种“防蛀防霉球剂”,回家打开包装后就觉得气味比较刺鼻,于是搁置在阳台上。“当时我身体很难受,眼睛刺痛、恶心想呕吐、脑袋发晕,以为生病了。她准备换衣服去就医,打开衣柜时闻到一股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原来,老伴看到阳台上的“樟脑丸”后顺手在柜子里放了两粒。而且不仅她自己难受,她的老伴也出现了同样的不良反应。

  “我当时就怀疑是‘樟脑丸’中毒了,赶紧给我女儿打电话,她是学化学的博士生,她听了情况后就说对二氯苯有毒,让我赶快扔掉,打开门窗通风。”徐阿姨说。记者看到,徐阿姨购买的这种“樟脑丸”,包装袋上标明“对二氯苯含量99%”,背面底下位置标有“低毒”的字样。

  记者走访了我市几家大中型超市,发现市面上用于衣物防霉防蛀的产品大致分两类:一种是天然樟脑丸,另一种是就是徐阿姨买的对二氯苯含量为99%左右的合成樟脑丸,前者的价格远高于后者。在超市里,一袋110克的“对二氯苯防蛀防霉球剂”标价为6.6元;而一袋110克的天然樟脑防蛀片剂标价为17.80元,价格相差近3倍。

  超市货架上摆放的樟脑丸,九成以上都是人工合成含有对二氯苯的,天然樟脑丸仅占不到一成。据导购员介绍,顾客选购樟脑丸,“一是看价格,二是闻气味。天然樟脑是从樟树枝叶中提炼出的有机化合物,气味清香,但价格偏贵。合成樟脑丸一般添加了薰衣草香料等,价格也更亲民。”这位导购员说,“超市货架上摆放商品,会参考销量,那种销量好,那种就会摆放得多”。

  环保部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对二氯苯

  昨天,记者采访了宁波市环保局一位姓邬的部门负责人。该负责人查阅出两份文件给记者看:1999年3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安全型防虫蛀剂》(HJBZ32-1999)规定:衣物、布料、书籍类防虫蛀剂产品,不得含有对二氯苯;2006年1月1日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17-2005号文件,明确规定了防虫蛀剂的标准,其中技术内容5.1规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萘或对二氯苯”。

  该负责人说,相关文件应当是规范生产企业的,“我们宁波市没有生产防虫蛀产品的企业,环保部门从未接到过类似投诉。涉及流通领域的,应当由市场监管部门来管理”。该负责人同时提醒记者注意,文件中“本标准为推荐标准,适用于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他解释说,“也就是说这个标准是生产企业办理环保标识物时参考的文件,产品如果含有对二氯苯,该企业就办理不了环保标识,没有强制性”。

  海曙区市场监管局一名姓阮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们尚未接到过任何合成‘樟脑丸’致人中毒的投诉,至于有市民使用后身体出现不良反应,向媒体投诉,我们会向相关厂家调查询问。截至目前,市场监管部门也没有接到过含有对二氯苯成分的家用防虫蛀产品不能公开销售的文件”。

  人工合成“樟脑丸”过量使用可能有害

  记者通过查询得知,对二氯苯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致肝、肾损害。人在接触高浓度时,可表现虚弱、眩晕、呕吐。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确认,对二氯苯对动物致癌,对人类可疑致癌。

  记者联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周权主任。他说:“一般只看单个成分,肯定是有毒的,但如果将其放入一种产品中,其浓度含量就会不一样。”周主任提醒,平时消费者要按说明书上标明的单位使用剂量来投放樟脑丸,一般以衣柜中的体积为计量单位。如果超剂量使用这些产品,气味太浓,人体吸入量过高,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沈老师告诉记者,“对二氯苯的确是有毒性的化学混合物质。如果人处在含有少量对二氯苯气体的密封空间内,会产生轻微中毒,比如头晕、头疼等表现。既然有国际机构确认对二氯苯对动物致癌,对人类可疑致癌,所以应该要慎用。”

  专家建议,如果闻到“樟脑丸”的刺鼻气味后感觉头痛头晕,应该立即转移到空气好的地方。家里如果有孩子的,建议只放半颗或一颗“樟脑丸”。特别提醒,孕妇在怀孕前三个月,胚胎最容易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最好别用“樟脑丸”。

本文来源: 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 郑磊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