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文物古迹

    2017年01月24日 14:01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朱尹莹)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从蔬菜小摊贩的脚边拐进一个小弄堂,黑墙青瓦的沈光文纪念馆就矗立在一片民居中间。这种散落在市井中的文物古迹,在海曙新划入的城西片区还有很多。日前,来自海曙区文保所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走进石碶街道,探访当地的文物古迹。

  沈光文纪念馆位于石碶街道星光村,1992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有保佑观,曲辕坊,瑞光楼,常乐寺等历史遗迹。“沈光文是开创台湾中华文化的第一人。他在台生活30多年,自称‘宁波野老’,终逝宝岛。”研究沈光文将有近10年的谢国旗向文保志愿者介绍沈光文的生平事迹。在他看来,沈光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跟他成长的环境分不开,研究沈光文,也要研究星光村的历史。谢国旗的一番话,引得志愿者们连连点头。

  横涨的七乡桥在南塘河上已经服务了70余年。七乡桥初为浮桥,1930年改建成水泥框架结构三孔两墩平板桥,由主持疏浚鄞西七乡塘河,也是兴建灵桥的发起人之一的鄞县知事张申之题写桥额,至今保存完好。明嘉靖《宁波府志》载:“七乡桥,县西南三十八里,通它山之水,溉七乡之田。古有浮梁,为风涛所圮,国朝永乐三年(1405)重建石桥。”可见七乡桥是因水“溉七乡之田”而得名。“你们看七乡桥的结构,能够看出古代桥梁向现代桥梁转变的印记。”横涨村业余文保员杨芳说,古代的桥梁一般是石结构,桥洞比较低矮。而七乡桥则是水泥浇筑的,方便当时的航运。“从一座桥可以看到历史的定格,看到时代的变迁。”文保志愿者孙国玲一边听,一边拍照。

  “只有实地走访,听这些文物古迹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看到他们的价值和魅力。”当天,他们还探访了聚魁里石牌坊、杨尚书第、张其昀故居等文物古迹。按照计划,他们用8天的时间,分别走进集士港、古林、横街、鄞江、洞桥、章水、龙观、高桥,用脚步丈量文物古迹。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朱尹莹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