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朱尹莹通讯员池瑞辉顾勤华)—堂45分钟的课这样分配时间:学生分小组花10分钟总结提炼前段时间的学习成果,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20分钟课,5分钟点评,学科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成果10分钟……这是海曙外国语学校的一堂“微共体”课堂。3月3日,全球学校教育最有影响的研究者之一,率先将“学习共同体”构想引入教育改革实践的学者——佐藤学为此点赞。
海曙外国语学校于2011年启动微型学习共同体建设,经过5年的摸索和尝试,这个介于班级授课制和个性化教育间的载体带动了一场班级管理革命。所谓“微共体”,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老师和家长在一定组建原则的指导下自主或经引导选择合作同伴而组成的相互协作的团队,这一团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共同的任务驱动。目前学校“微共体”类型有:“生生微共体”、“师生微共体”、“师师微共体”、“家校微共体”、“亲子微共体”等。
当天的一堂小学语文课和一堂初中数学课,吸引了佐藤学的眼睛。课堂上,讲台被搬走,课桌椅也不再是过去的“排排座”,而是根据小组成员人数将几张桌子拼在—起。数学授课老师王辉先从风景画的观看着眼,用“每个人眼中不同的景致”牵出不同角度思考的解题理念,并组织学生讨论解题、各抒己见。整堂课气氛活跃,各组学生先后上台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有的小组甚至为—个有争议的问题,他们争得面红耳赤。
“每个人都有主攻的方向,我们带着问题预习、讨论,学习效果更好。”对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纷纷表示学习带劲。观摩完整堂课的佐藤学称赞执教老师是个“有魅力的人”:“这位老师看似严肃实则温柔,他一直默默观察守护着每一个学生,并及时出现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边,整个教室的环境都促进了协同学习的有效性。”
而该校的老师也慢慢发现,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班级的管理模式、师生关系、学生面貌都在静悄悄地发生改变。该校中学教务处老师说,初三总复习时,学生的错题在微共体内基本上能解决了,老师的不用太费劲去讲、去督促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效果又好。“但是,教师并没有—放了之,会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修正、点评。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学习的内容,比被动听讲更有效。”
“‘相互学’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特质,对话和倾听是实现相互学的重要前提。”佐藤学在零距离观察海曙外国语学校“微共体”的教学改革后,也进一步阐释了自己对于“微共体”教学的理解,他称赞该校“微共体”协同学习的课堂“有温度、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