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海曙新闻网

集士港镇 古林镇 高桥镇 横街镇 鄞江镇 洞桥镇 章水镇 龙观乡 石碶街道 月湖街道 西门街道 江厦街道 南门街道 鼓楼街道 白云街道 望春街道 段塘街道

老庙会 新风尚

    2017年03月31日 13:1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本报讯(记者毛一波通讯员吴佳怡)廊桥听戏、堰上舞龙、大头娃娃巡游……3月25日、26日,“庙在鄞江”三月三庙会热闹举行,川流不息的人群围绕着它山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重温儿时的记忆。

  溯源

  庙会已有千年历史

  鄞江庙会是集节庆、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庙会盛况自北宋起延续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长盛不衰,不但汇聚了周边劳动人民的智慧,更体现了鄞江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鄞江庙会一年三期,即“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而“三月三”和“十月十”的庙会主要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唐朝太和年间,当时大皎、小皎之水汇集于光溪河,光溪河水分两支,一支入鄞江出海,另一支灌溉鄞西的田地。光溪这块地方,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沉淀淤积,易旱易涝,大批田地作物无有收获,鄞西人民叫苦连天。

  此时,王元暐出任鄮县县令,听得百姓疾苦声,便决心建筑它山堰,为民造福。

  这一年即公元831年,十月初十,筑堰的王县令33岁。

  生日那天,年轻的县令摆开了筵席,各地方官员、士绅按例前来向父母官道贺,王县令抓住机会,向各方士绅讲述了自己的打算,贺寿的官员、士绅一致赞同。十月初十,王公生辰之日开工奠基,至第三年三月初三,王县令夫人程氏30岁寿诞,除堰下游西岸的石堪还未筑成外,整个堰体基本完工。

  王县令夫人的寿诞,地方官员士绅按惯例也要来贺寿,王县令于筵席之间,当众宣告它山堰竣工。后世人民为纪念王元暐夫妇,将它山堰开工和竣工之日,定为鄞江桥庙会。

  庙会始于200年后,公元1001年。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对兴修水利的地方官员褒奖,它山庙的三大庙会,千年之间声名远播,长盛不衰。

  纪念王公的庙宇,在宁波市周围有20余座,但有庙会的只有鄞江它山庙。

  庙会分三期,“三月三”为它山堰竣工日。

  “十月十”,是开工奠基日,又是王元暐的生辰,也是最隆重的庙会。

  它山堰还未建成之前,在“六月六”前后农闲季节,民众自发组织,携带土箕、扁担、沙耙等淘沙工具,到鄞江桥光溪和北溪港二地掏沙,疏通河道。六月初六,附近商贩也纷沓汇集鄞江桥经商,久而久之,形成了鄞江桥的独特会市,俗称“掏沙会”。它山堰建成之后,鄞西七乡的农耕饮用水源得以保障。夏天农闲时节,乡民无须再来鄞江桥掏沙,但人们仍记着六月初六的掏沙集会。每年到时都要到鄞江桥赶集,又形成了继“十月十”“三月三”之外的另一个庙会,又称“稻花会”。

  庙会从宋代起,由民间祭祀发展到官方公祭,历千年而不衰,在整个宁波府都有声名。上世纪50年代后,庙会作为四旧迷信活动,被中断十余年,到70年代末,鄞江桥的“三月三”和“十月十”以“鄞江物资交流会”的名义终于开始逐步恢复。人们对于庙会的情结始终没有消逝。到了2009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地方政府顺应民意,恢复了庙会祭祀仪式和行会巡游。鄞江庙会又恢复其原有的文化意味,并加入了各种民俗文艺内容。

  现场

  民俗与文化全新亮相

  庙会为台,民俗荟萃。庙会期间,折子戏等各种当地民俗活动集体亮相。美食文化展示、民俗展示等,古风神韵中流淌着人文气息,吸引了大量游客欣赏。“真正感受到了传统庙会的精彩!”从市区赶来的市民纷纷感慨,如今的庙会犹如一场传统民俗盛宴,让大家了解祖辈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也让大家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保护中去。

  “这个就是廊桥,真漂亮。”上午9点半,在承载着鄞江甚至是周边乡镇人民慈善情怀的廊桥上,德艺器乐俱乐部进行了文艺表演,吸引了来往市民的驻足观看和拍手叫好,甚至不少老人还情不自禁的跟着哼了起来,戏曲声传遍了整个它山堰。

  “咚咚锵、咚咚锵,”这边曲声未落,那边传来了敲锣打鼓的声音,原来舞龙队、走马灯队和大头娃娃队沿街走向它山堰,在它山堰上传递传统民俗与文化。举着龙头、撑着龙身、摇着龙尾,平均年龄为62岁的舞龙队因为精湛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据悉,该老年舞队成立于7年前,目前有队员16名,最大的队员也已经78岁,龙头田伟芳舞龙结束后便脱下舞龙服袍到一边的摊位继续卖自家产的水果,老年舞龙队的队员都跟他一样,平时都务农,业余时间有活动或者比赛的时候大家才聚在一起。

  而同样是由村民组成的大头娃娃队则已经表演了十几年,每逢节日都会为村里助助兴,“很高兴可以给大家展示才艺,也希望大家会喜欢。”70岁的村民张桂芳,参与了本次庙会的巡游,据她介绍,共有二十多人参加本次大头娃娃表演。巡游现场,队员们热情高涨,踩着鼓点时而摇身时而仰头,滑稽可爱的表演让围观游客乐开了花。

  周边市民纷纷用相机记录,“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大头娃娃了,就是儿时的记忆,小时候村里过年过节还会有。”来自市区的刘女士带着孩子一同来游玩,“主要也是想带孩子见识见识,很多传统民俗在城市里都见不到了,孩子很好奇。”

  “今年我们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需要,设置了他们爱看爱玩的节目,用文化和民俗串起来。”鄞江镇宣传委员、副镇长陈松苗介绍,养正堂内的折子戏是为老人准备,而画脸谱和画石头都是给小朋友准备的,在欣赏风景的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边学边玩。

  据了解,在庙会期间,鄞江镇中心小学还将在3月30日正式开展“甬剧进校园”活动。去年“十月十”庙会,甬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落户鄞江,并在开幕式上揭牌。“这一次进校园,甬剧传承人王锦文会去开班仪式,并对戏曲爱好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每周一次,每次二节课的培训。”陈松苗介绍,培训内容主要关于甬剧的发展史、甬剧知识、戏曲身段培训、教唱经典唱段等。

  创新

  聚集了人气带火了经济

  “6万人次的游客数量,再创新高。”陈松苗看着周末的人流统计,兴奋地说,鄞江庙会不单单是一个庙会,它已经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的一个有力引擎。滚滚而来的人气携来了巨大的消费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餐饮、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一点,鸿溪休闲农庄的经理吴玲深有感受,“为了做出地道的农产品和美食,我们依山而建,地理位置相对难找,但是参与了这次庙会,办了风车节,一个周末包厢几乎都满了,不少客人也拿走了我们的名片,打算再回来吃。”

  在庙会活动上,文商并举也有生动的展现。农产品展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成为近几年来“三月三”庙会的重头戏。除土法酿酒、手工长面、打铁技艺等11个非遗展示摊位外,董香茂的炒货,老字号赵大有糕团也深受游客的欢迎。此次庙会鄞江镇也邀请了来自龙观乡、章水镇和溪口镇的多家具有四明山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商家入驻,在澄浪堰路搭建了商贸物资交流展销会,供前来的游客购买喜爱的物品。此外,延续去年的寻茶记,鄞江的白茶已经上市,在金陆白茶基地,市民也纷纷前来采摘和品茶,在春日里感受慢生活。

  陈松苗介绍,以往的庙会推介主要以庙会活动为主,市民驾车而来,在体验完庙会活动后往往自己去寻找美食和其他的项目。这一次,鄞江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本地餐饮、住宿、古道等完整的向市民进行了推介,“哪里好吃,哪里好玩,一目了然,让市民可以过一个充实而有趣的周末。”

  的确,这个周末,趣湾庄园、梅景苑度假山庄、桥头龙虾、笔架山庄美食餐饮等都有来自各地的游客,看美景、品美食、住民宿。“一方面展示了鄞江旅游资源丰富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为旅游服务型企业打响品牌。”陈松苗说。

  未来

  “风情古镇、山水小城”建设进行时

  庙会重焕生机,离不开鄞江镇近年来大力推动“风情古镇、山水小城”建设。

  2014年,鄞江首次提出打造“风情古镇,山水小城”,鄞江古镇的建设定位就此确定:以全域旅游观为指导,依托“名山、名水、名镇”,以“茶文化”“水文化”“石文化”和“庙会文化”为重点,以古民居、旧遗址保护和人文景观挖掘传承和利用为载体,实施旅游全域化工程,实现旅游产品全覆盖、旅游+产业全融合、服务设施全完善,打造“千年山水古镇、养生旅居小城、活态水利展堂和文化漫游水乡”,成为风景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国内知名的山水风情特色小镇。

  经过三年的实践,鄞江的风貌正在悄然转变。2014年,曾是浙江省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廊桥原貌新址华美重现;同样是在2014年,展现“四明首镇”历史画卷的鄞江陈列馆落成,去年,该陈列馆还引进生活美学堂,提供花道、茶道、香道培训,为热爱文化创意、乐于回归慢生活的市民营造兼具传统精神和现代品味的生活空间,也为市民在鄞江边上品茶看景提供了好去处。今年,岗山岭路立面完成改造,复古的沿路民宅,配上修葺的古建筑群,沿着鄞江漫步前行,更添了一份宁静的滋味。

  “以前来鄞江庙会,总担心找不到停车位,现在都在一条线上,停车场就在中间,我们步行都可以到各个点,很人性化也很方便。”市民何先生周末喜欢带家人出来玩,鄞江的庙会他也参加了几次,对于今年的变化,他竖起了拇指。

  据了解,停车场是得益于原鄞江镇中心小学、鄞江影剧院、原鄞江成校地块拆迁工作的推进,这些拆除后的地块平整后,暂时作为过渡型停车场,缓解了周边居民停车压力,也为庙会等重大型活动期间的停车提供便利。

  开放

  走出去、引进来推广庙会文化

  鄞江是源头,流至南塘河,一脉相承。

  一条江河,把鄞江镇和南门街道连在了一起。

  区划调整后,面对不同的区域情况,如何做到城乡统筹?

  3月25日,鄞江镇班子成员和南门街道相关领导相聚它山堰,响应区委提出的“融合提升发展”的要求,就融合共建迈出了第一步。

  一辆车,载着市民从南塘老街到了鄞江镇。

  “以前都是等着市民上门,这次我们要主动走出去,邀请他们,让市民朋友看看鄞江的景,体验鄞江的历史与文化。”陈松苗说。

  从南塘老街来的还有大粽师、广式肠粉特色美食,他们设摊在鄞江边,打出了来自南塘老街的红色横幅,吸引来往游客,尤其是村民们。

  “一直听说南塘老街的小吃很有名,现在家门口就能吃的到,味道真的很好,以后我们也坐着车去南塘老街逛逛。”今年68岁的陈师傅一直以务农为生,由于忙着农作,很少出去游玩,这一次品尝到了电视里看到的南塘老街的美食,喜悦感油然而生。

  一个理念,让庙会更加时尚与开放。

  周末的鄞江,油菜花地、鄞江边上、古桥上,共享单车“Hellobike”的身影无处不在,情侣们骑着自行车嬉戏游玩,游客们在春日里享受骑行的乐趣。共享的理念,让庙会中的单车成为了环保的践行者,也更体现出庙会的时尚感。

  陈松苗介绍,开放的鄞江,接下去将串连起老十景和新十景,向社会推介不同体验的旅游观光路线,扩大“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品牌影响力,探索延伸鄞江水文化传播触角,领头打造南塘河流域旅游经济带,巩固甬城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地位。

  看百般技艺,品千种美食,传统文化与创新相融合,拥有千年历史的鄞江庙会获得了升华。如今的鄞江庙会,不仅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也是浙东地区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本文来源: 海曙新闻网 责任编辑: 毛一波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键词:

海曙新闻

更多
  • 海曙新闻第767期
  • 海曙新闻第766期
  • 海曙新闻第765期
  • 海曙新闻第764期

图片海曙

更多
  • 樱花如雪
  • 雨中鼓楼沿
  • 满园春色
  • 静美月湖秋
  • 雨巷
  • 跳舞健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