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574-89188390

海曙新闻网

[宁波晚报]周东旭:找寻故纸堆里的宁波故事

    2017年05月15日 19:13 海曙新闻网
    字号:TT

  人物

  名片:

  1984年出生于浙江象山,现就职于海曙区文物管理所。业余从事宁波地方历史文化、古典文学研究和戏剧创作,是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发表《甬上名园考略》《说说宁波的古典园林》《浙东戏俗》《童谣在流传中的演变》等论文,还出版了学术著作《苍水诗注》。2015年,他在宁波科技频道录播10集《千年海曙:宁波城的生命印记》,讲述宁波历史文化。

  去年宁波东亚文化之都活动期间,天一阁状元厅举办了一场宁波走书《牡丹灯》的表演,伴随着走书艺人的说唱,这个月湖版的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让现场观众惊艳不已,也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宁波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颇感意外的是,《牡丹灯》的创作者周东旭是一位宁波本土的80后,他热爱宁波地方文化,在撰写学术论文之余,还喜欢在故纸堆里找寻一些有趣的宁波故事。

  记者陈爱红

  《四明谈助》里的爱情故事

  周东旭出生在象山西边的一个小村庄里,小时候他常和祖母在一起看社戏。在读书人不多的乡间,戏文犹如村民们的“四书五经”,这些“四书五经”对周东旭的影响很大,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到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工作。

  工作之余,周东旭时常与本地研究地方文化的前辈们交流探讨,这个虚心勤快的后生,让老先生们感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自然对他多了几分关照。杨古城先生经常到周东旭的单位去,给周东旭带去一些参考书或推荐一些书目。地方文献《四明谈助》是备受地方文化学者推崇的一本书,后来这本书成了周东旭常常翻阅的案头书。

  2007年,周东旭在查月湖湖心寺的资料时又翻开了《四明谈助》,他被书中的一小段文字——《乔生遇妖》吸引住了,《乔生遇妖》只是一个片段,它出自明代文学家瞿佑的小说集《剪灯新话》里一篇关于月湖的民间传说——《双头牡丹灯记》。周东旭当天就找到了《剪灯新话》,把2000多字的文言文《双头牡丹灯记》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他越读越兴奋:《四明谈助》里提及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不少,但是以城区中心的月湖为发生地的美丽故事却不多,且民间传说《双头牡丹灯记》的故事以各种艺术形式在日本和韩国上演,但在国内却鲜有人知,就是在宁波本地,知晓这个故事的人也不多。周东旭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本土戏曲题材,于是他开始创作剧本《牡丹灯》。

  剧本《牡丹灯》约1.2万字,分为七场,讲述的是乔生和符丽卿人鬼相恋的故事。周东旭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晚上吃过饭后就开始写,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写一场,写到11点多钟就上床睡觉,有时候他被故事感动了,躺在床上不能入睡。那时他还没有个人电脑,剧本《牡丹灯》是手写稿,写完后,他再把它输入到电脑中,反复修改。2009年和2011年,他携带剧本《牡丹灯》到省里参加创作会,听取了各方专家的意见,两次对剧本做了修改与完善。

  因为各种原因,《牡丹灯》一直没能正式与观众见面,周东旭为此深感遗憾。去年东亚文化之都活动之际,宁波文化艺术研究院联系了周东旭,这个美丽的故事终于以宁波走书的方式得以展示。

  诗文里的“吾乡兰亭掌故”

  王羲之的行书名帖《兰亭序》深受人们喜爱,提到它,人们首先就联想到了绍兴兰亭。周东旭发现,在宁波也有很多兰亭掌故。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周东旭就接触到了与《兰亭序》有关的文物:宁波紫金街的省级文保单位林宅的西花园,有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临摹的《兰亭序》石刻;在莲桥街俞宅也发现了清乾隆时期学士汤先甲临摹的《兰亭序》石刻。此外,在天一阁博物馆内藏有两种《兰亭序》帖石,现在游客都能看到,一处是在东园的神龙本《兰亭序》,另外一处是在兰亭墙壁上的丰坊临摹的《兰亭序》。宁波有这么多与《兰亭序》有关的文物,但它们散落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人们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2006年4月,周东旭偶尔到奉化溪口镇六诏村,才知道王羲之曾经在六诏隐居,这个事情在《奉化县志》上都有记载,后代的文人还写过不少诗词歌咏此事。原来宁波这片土地上除了有与《兰亭序》相关的文物外,还留有王羲之的足迹,宁波会不会还有更多《兰亭序》的遗存或兰亭掌故呢?周东旭有心探个究竟。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东旭很快在故纸堆里发现了更多信息。元代宁波学者袁桷在《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六《跋定武禊帖·不损本》中记载了这样的事情:李清照避难明州时,失落的定武本《兰亭序》后来被南宋丞相、明州人史弥远所得,史弥远还曾在定武本《兰亭序》上留下了图章印文。到了清代,宁波学者全祖望在《鲒埼亭集·诗集·李易安兰亭叹》中再次提及定武本《兰亭序》,该诗上有序:“前有龙眠所作《右军小影》,毫发无损,易安流寓奉化,遂归史氏。宋亡,流转入燕。是吾乡兰亭掌故也。京邸曾见之于宗室贝子斋中,谷林劝予以诗记之。”

  通过查找资料,周东旭还发现,在余姚还有著名的《兰亭序》掌故——秘图山续兰亭会,它发生于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文献记载,余姚县治内有一座小山,据说当年大禹治水经行到此,将治理姚江之图藏于此山山洞中,小山因此得名为“秘图山”。山南有小湖,称为“秘图湖”,秘图山虽然只有二十来米高,但小巧玲珑,有奇石洞壑。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的幕僚刘仁本仿照兰亭的景物对秘图山进行改造,种植奇花异木,并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雩咏亭”,招集当时的名士四十余人举行“续兰亭会”,文人们聚集在秘图湖边,曲水流觞,举行修禊礼(古代诗人雅聚的一种仪式)。各位名士按照晋人兰亭修整原诗之韵,再赋诗唱和。事后把这些诗汇总,由刘仁本写《续兰亭诗叙》,并列有图次,请四明篆刻大家胡伸瑛镌刻于石上。

  宁波与《兰亭序》的千丝万缕联系穿越了时空,难怪当年全望祖也为“吾乡兰亭掌故”而自豪。2011年,周东旭撰写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与宁波之缘》的文章,系统地讲述了“吾乡兰亭掌故”。

  家谱里的甬上文人“朋友圈”

  在原江东区档案馆里,曾经有一份国宝级的档案——《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2003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5年,受档案馆的邀请,周东旭参与了《浙江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精品介绍》(第二辑)的编辑工作,这让他有幸接触到这份珍贵的家谱,周东旭欣喜地发现,家谱展示了史氏廿四世孙史义震的甬上文人“朋友圈”。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是道光已丑年(1829年)由史义震主持修订而成的,这份家谱除了画像之外,还有一部分清代道光年间甬上文人撰写的19则题跋。这些题跋的作者到底是哪些人,他们和史家是什么关系?周东旭翻阅了许多文献资料,19个人之中,除了张渠与王允中(史家廿四(五)世孙婿)在其他史料中无旁证记载外,其他17位文人都有据可考。周东旭对他们进行了一一考证,这些人或为浙东名士,或为时任鄞县地方官的外地官员,他们都是史义震的朋友,写了题跋来表达对史氏家族的敬重。

  周东旭还发现,王德沛和王德洽是两兄弟,他们的父亲王小竹著有《小竹诗稿》,全祖望的再传弟子黄定文曾为《小竹诗稿》写过序。除了写题跋外,史家祖宗画像旁的小楷也都是王德沛手书的……也就是说,1829年,一群甬上文人做了同主题的命题作文。这份家谱记录了当时的盛况,也向后人展示了史义震的“朋友圈”。

  故纸堆里发现的宁波故事还有很多,2016年8月,周东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歌代啸”,到目前为止,周东旭这个公众号共发布了32篇掌故记和30篇谈艺记,与大家分享他找寻到的故纸堆里的宁波故事。

本文来源:宁波晚报 责任编辑:沙燚杉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