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朱尹莹)你见过种菜和摘菜要爬上梯子吗?这几天,在镇明中心小学的智慧农业实验室里,圣女果、南瓜等瓜果陆续开始采摘。这个实验室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无土栽培和立体种植技术,而它从设计到选材,再到建造,全部出自该校信息技术老师陈少华的手笔。
经费不足,干脆就自己做
入夏,正是丰收时节。跨进镇小屋顶“迷你版”的现代农场,在立体垂直种植区,就看到枝繁叶茂,挂满了已经成熟的圣女果,红彤彤的颜色分外惹人喜爱。记者随手摘下一颗品尝,果皮比市场上出售的圣女果略厚实外,口感更清甜可口。
智慧农业实验室是镇小物联网创新教育基地的一个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拓展阵地,装备有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氧气浓度、CO2、PH值和光照度等工业化传感器。只要在手机上点一下软件,就可以远程观测各种气象数据和远程控制,对相关数据进行上下阀值设置,让系统对温室大棚进行自动化控制,使植物在最佳的气象条件下生长。
谁能想到,这个现代农场在去年的时候,还是一个经常要漏水的杂物堆放处。“当时我提出要将这里改造成物联网技术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应用基地,校长非常支持,立刻拨出了经费。”陈少华说,校长的慷慨之举,却没有一家计算机公司来接标,“他们觉得,5万块钱根本干不成事。”
怎么办?喜欢钻研和信息技术的陈少华干脆决定自己动手做。“螺蛳壳里要做道场,设计很关键。”陈少华说,设计稿被废了十多稿,有时灵感来了,可以半夜不睡觉。为了尽可能地节省用料成本,他的“淘宝”购物车里总是装满了货物,各种路线路汇聚成中央集控,镀锌管道搭起温室大棚,PVC管道钻孔用来制作立体种植区。
忙碌了整整三个月,智慧农业实验室成型:蔬菜全都是无土栽培,灌溉和施肥无需人工劳作,而是由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精准完成,比大田漫灌节水70%至80%;种植空间不限于平面,还可垂直立体,土地节约高达80%;每种作物的生长进程,都由物联网系统监控、测量、采集并分析,确保最佳生长效率。
如今,智慧农业实验室的名气也越来越响,除了“创客”课,不少老师前来“约课”:科学课当然最密切,观察植物的生命成长;语文老师把作文课搬到这儿来上,美术老师也带学生来写生,数学老师也在这里找到了数学元素。
除了动手做教具,最花费陈少华精力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将着力于多学科整合的课程建设。他通过物联网创新教育基地的硬件设施进行多学科整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把小学阶段各学科与“物联网+STEAM未来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真正的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如今,由他编著的三本“物联网+STEAM未来教育”系列互动式教材,运用在镇小的校本课程中。他的课,成为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之一。
校园创客教育最缺“懂行”教师
作为海曙校园创客教育的实践者、见证者,陈少华认为,资金投入、创客空间建设固然重要,但教师是创客教育的核心,“没有老师,建再多创客空间也没有意义。不关注软实力的发展,创客空间最后会与灰尘为伴。”
在镇明中心小学,创客是一门写入课程表的课程,从2016年秋季开始,在四年级开设普及型的“物联网+STEAM未来教育”校本实验课程,4个班每周2课时。“四年级学基础,五年级提升,六年级可玩转这门课。”陈少华说,今年秋季这门课将拓展到五、六年级,单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在他看来,在创客教育中,老师的水平和技术不是障碍,问题在于老师对创客教育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如果老师没有好奇心,怎么教学生有好奇心?”陈少华说,这需要校长和教师都有坚定的心,也有一颗热爱的心,把这件事坚持到底。就在这个月,在校长的支持下,他将在全校的老师中,挑选两名老师作为“创客教师”的人才储备。
“现在,我国的‘创客’教学还属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小学中进行‘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仍属寥寥无几,多数学校的学生‘创客’活动仅仅借助信息技术单一学科作为载体开展,课程实施难度大、范围窄、受众小。”尽管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但宁波市实验小学非常清楚“创客”教学的困难。为了开发“创客”课程,宁波市实验小学四年级教师们自发组团,通过研读教材,学科融合,共同开发了以“超声波”为主题的“创客”项目课程。
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承,创客教育的师资问题是阻碍各地中小学创客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海曙区正着力破解这一难题。该局已将“创客”技术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增强“创客”教学授课师资的专业性,争取在年内打造一支校内师资团队和校外专家团队。同时,区域层面的“创客”教材也在编制中,教材包括《学生活动手册》和《教师参考用书》,将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能力、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