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7月12日讯(浙江卫视记者余晖金亮)随着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度融合,中德两个制造业大国,未来发展战略,都离不开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浙江卫视推出大型新闻行动《看德国——钱塘江与莱茵河的对话》,与你一起去吕贝克和汉诺威,发现德国在人才的培养上的独到之处。
实践为核心这所大学与企业“融为一体”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吕贝克位于德国波罗的海沿岸,距汉堡仅60公里。创建于1808年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最早设立的三所应用技术型大学之一,同时也是德国所有应用科技大学中与经济和企业界合作最强的一所大学。与综合大学更多的从事理论研究不同,德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会提供很多实际工作项目,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记者就在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见到了几个月前刚从浙江科技学院过来的30多位留学生。
据这些留学生介绍,这里和国内高校最大的不同是校园环境。行走在没有校门和围墙的校园里,除了教学楼,还有几十家企业置身其中。“吕贝克这边的企业会提供实习岗位给学生,让他们很快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变,有更好的实践机会。”来自浙江杭州的张科伟告诉记者,今年他即将毕业,在吕贝克学习的三年时光里,他已经在多家当地企业担任过“一线学徒”。
和张科伟一样,来自浙江丽水的小伙沈潇杨也即将从这里毕业。这段时间,沈潇杨一直“泡”在液压实验室里。据了解,沈潇杨必须要在企业完成12周的实习,在实践中写毕业论文,同时,她还需要完成论文模型的组装和搭建。“我的毕业论文模型含有超声波探测仪,整个模型怎么构造都需要自己动手做。学校对这个要求很高的,要求你完成这个模型,必须精确,不能有误差。”
以身作则教师必须不断“进修”
在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学生培养以实践能力为中心,教师也不是单纯传授理论知识。“很多教授都是企业界的,能带来很多的实例和案例。不是我们根据工业界对我们要求,而是我们来创造先机;不是我们跟随工业的角度,而是我们决定工业的角度。”Hans Schäfers教授的一席话直接道出了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规则”——教师在成为教授之前,必须在企业有五年以上相关的工作经验。同时,教师们每年还必须抽出时间,再到企业或者研究所,以掌握最前沿的应用知识。
“双元制”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德国制造引领世界的重要因素。在德国,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任务,学生的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比例大约是7:3。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前副校长Joachim Litz对记者表示,德国企业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和高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企业要有培养人才的责任感,真正参与进来,不能把“教育任务”都丢给高校。
联合办学让浙江留学生活跃在科技、经贸第一线
在距离吕贝克100多公里外的汉诺威,浙江科技学院与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通过联合办学目前已经培养了400多名“国际范儿”的浙江学生。在这其中,2013届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杭州学生卢莉蒙还荣获过有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
两年在国内学习理论知识,三年来德国接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职业教育。如今,浙江科技学院已与德国24所高校开展“2+3”联合办学合作,多数学生完成学业后,都活跃在中德科技交流、经贸合作的第一线。
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教授Stoll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德国来说,中国学生优异的专业能力对德国有促进作用;另外一方面,浙江是制造业大省,留学生把实践经验带回中国,可以在不同行业继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