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新闻网讯(记者周唯轶 王超 通讯员 叶玉娇)记者日前从区统计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2.46亿元,同比增长9.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3.64亿元,同比增长4.9%。全区规模以下工业实现总产值125.49亿元,实现增加值31.91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居全市首位。
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海曙,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三次产业之比调整为2:38:60左右。在全市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当下,海曙以实体经济为基,主攻智能经济,在振兴工业经济上奋力突破。
区划调整带来的显著变化就是,工业企业的规模能级得到显著提升。来自区经信局的数据显示,海曙规上工业增加值从区划调整前的47.61亿元增长到308.29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4家增加到704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从402.32亿元增长到1308.25亿元,总量迈上千亿台阶,跨入了工业经济大区行列。
同时还有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区工业经济行业门类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从原来单一以电力、燃气和热力供应及纺织服装业为主导,向纺织服装、通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文教文具、金属制品生产及公用事业等多产业平衡发展转变。”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上半年,全区30个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时尚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3.95亿元、33.11亿元、35.01亿元和12.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14.5%、12.7%和4.5%。这些重点行业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有效带动了工业经济的提速增质。
“强工”“活商”“重农”--新海曙始终把“强工”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智能经济为引领,不断强化先进制造业支撑作用,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今年,我区抢抓试点示范机遇,出台《关于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聚焦提升制造业发展的各个重点环节,计划三年内安排10亿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示范项目和重点项目。通过前期排摸,目前已入库的项目涉及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总数达到97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2个。
“搭建特色产业平台是我们重点发力的方向。”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立足区情实际,我区发挥重点骨干企业、人才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等特色产业平台。
依托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团队,我区成立了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目标成为国家级创新中心,并同期引进了另2家智能制造研究机构,构建起支撑“智造小镇”发展的创新引擎。目前,相关研究团队已经到位,前期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项目储备、智能制造人才团队引进等工作进展顺利;军民融合方面,成功创建宁波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积极推动航空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以宁波曙翔为合作载体,打造军用新型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尖端技术突破发展。
工业经济要发展,环境很重要。今年以来,我区统筹谋划全区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发挥部门职能,形成工作合力,为工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目前,海曙工业“十三五”规划基本完成,工业集聚区“十三五”规划已经启动编制,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同时,精准服务工业企业“百日行动”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各级领导干部共走访工业企业88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704家,完成了全覆盖;共收集问题364个,镇(乡)、街道层面已解决220个,已流转区级部门144个,部门已协调、解决、答复的问题89个。
记者了解到,结合“低小散”整治、小城镇建设等工作,我区还全面梳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5亩以上用地企业要素占用和产出情况,并依托产业地理信息库等多项前沿技术,在全市率先实现综合评价数据在线采集,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支撑。
“在全市合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海曙工业经济发展正面临一个新的机遇期。”区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区将继续开足马力、迎头赶上,以建设制造业强区为目标,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