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庄村古桥(陈朝霞摄)
“勒石永禁”石碑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郑轶文
通讯员 舒沁
从宁波市中心出发,沿着药行街、柳汀街、联丰路一路向西,海曙区高桥镇新庄村就位于联丰中路旁城乡接合部的一片天地中。
隔绝了车水马龙的城市喧嚣,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新庄村静立于世,依然保留着昔日的模样。青砖黛瓦、木刻石雕、小桥流水、荷塘田野,古宅、古桥、古碑、古树……原汁原味的古朴景致,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让人不忍离去。
2016年,新庄村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底蕴深厚古朴依旧
从村南的周氏阊门步入新庄村,立刻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只见阊门是传统的木门黛瓦格局,门梁上悬挂着“冬官第”“钦赐义门”“大宗伯第”三块牌匾,右边石墙上镶有光绪十九年(1893)所刻的“勒石永禁”石碑。
在村内土生土长73岁的周财宝老人可谓新庄历史“活字典”。他告诉笔者,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周氏祖先周得延自大岙迁居而来,开启了新庄繁衍至今627年的历史。阊门是新庄的大门,素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威严。直到现在,村民还保留着“红白喜事”进出阊门的习俗。“钦赐义门”牌匾是明初时皇帝为表彰村人开仓济粮的义举特别颁发的;“勒石永禁”石碑阳面为“禁鸦片令”,阴面为“稻令规约”,即禁止偷盗秧苗,严禁攀折树木,禁摘观赏荷花,保护田埂、河槽等,如有违者罚馒头500只。“这些说明了新庄有着乐善好施、扶助乡邻等良好的族风村风。”
周财宝自豪地说,新庄周氏家族是一个在宁波历史上仅次于鄞东史家的又一科举世家,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的周选开始,出了20多位进士。新庄历史上曾有70余位名人,出过礼部尚书周应宾、工部员外郎周薇、礼部尚书周萃、盐运使周保等,到民国时期,还有在上海创业、后回乡开办学校、医院的商业大亨周茂兰等。“新庄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今村内还有保存完好的30多处明清古建筑,这在毗邻城市的乡村中是不多见的。”
踏着青石板,继续穿梭在青砖瓦爿墙的里弄间。窄窄的巷弄,高高的院墙,几株野花爬上了门楣。走进一家院子,明堂内有雕花木窗、厚重石缸;老人坐在院门口乘凉,一幅岁月静好的模样。周财宝介绍,新庄村设计得很巧妙:三面被护城河环绕,鄞江水从西面流入村内,寓意“好风好水”流进来;村内有36条大弄堂、72条小弄堂,保留有500余年历史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光绪年间重修的云锦桥和古河埠头。
耕读传家期待发展
让新庄村民自豪的不仅是悠长的历史和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耕读传家的村风家风。
在村子中心地带,有始建于明末、重新修复后的周薇宅。宅内,同样悬挂着“钦赐义门”匾额。据介绍,宅子里的4根顶梁柱分别为杉木、栎木、梓木和檀木4种名贵木材,可见这座宅子主人的地位。周薇,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举人,官至工部员外郎,村内流传着他为人刚毅、不阿权贵的故事。从周薇科举入仕始,周氏家族踏上了取仕做官的征程。
依河而建的民国建筑躬耕学堂中西合璧,也是一处颇为引人注目的所在。虽然外墙上搭着脚手架正在维修,但青砖门楼上的精美红色灰雕透露出当年的繁华。“村民周茂兰在上海经商成功后,回乡办了这一学堂,父辈很多人是在这里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的。”周财宝说,躬耕学堂是新庄人重视教育的缩影。
周氏宗祠是新庄周氏的精神家园,在这座重建于清乾隆十年的宗祠门口,一对雕刻精致的梅园石石狮威严屹立;门梁上,有牛腿、雀替、祥云、和合二仙等精美砖雕、木雕;门口墙角,同样镶嵌着动植物图案的石雕。相邻的浮石塘庙,古戏台修葺一新,镏金木雕、飞檐彩饰,昔日台上的戏曲乐音仿佛依旧绕梁。村里老人说,每年正月初一、十五,是村里祠堂、浮石塘庙中最热闹的时候,在外的周家人会自觉地回到新庄,在家中长辈的带领下拜祖祈福。
呵护古村,坚守传统,已成为流淌在一代代新庄村人血液中的不变因子。3年前,在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是很宽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村领导班子还是投入大手笔资金修建了村文化礼堂,体现了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去年,新庄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周建耀的带领下集资近60万元,重修《周氏家谱》。目前,躬耕学堂一期维修工程正在进行,预计11月完工。
周建耀介绍,如今的新庄村有1400多名村民,外来务工人员却有1万多人,加上周边因城镇建设需要一直在大拆大建,新庄村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卫生、治安消防等管理压力。为此,村里每年投入60多万元,请第三方专业保洁公司承担村内保洁工作。村干部还成立专门的平安巡逻队,为这片古迹保驾护航。“保护和修缮古建筑责任重大,希望能得到各级文保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期待通过规划,对古建筑‘修旧如旧’,筑巢引凤发展特色民宿,让新庄成为宁波城中独具特色的寻古探幽所在。”周建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