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杭州的中小学生拿到一份特殊的“运动菜单”。菜单上,体育运动被分为跳跃类、耐力类等,学生们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保证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增强身体素质。
9月3日,第13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将在杭州拉开帷幕。身为东道主,杭城的中小学生正展示着竞技体育的魅力,展现出年轻学子的健康形象。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带着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使命,我省学校体育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学生身体健康和综合素质,以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为核心,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体育回归教育
在杭州市拱墅区的中小学,几乎每个孩子都是运动员。到了运动会,学校里人人争着上场比赛,气氛格外热烈,到处都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曾几何时,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现象充斥校园内外。如何让体育回归教育?如何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参与体育运动?拱墅区的答案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场展示,恢复体育最初的教育功能。
从2010年起,拱墅区教育局把学校体育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考核比重超过学校的语数外等学科;随后还对各校体育活动场地进行改造,开发新型运动方式,创新体育教学方法。2015年,拱墅区成为全国13个“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加入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联盟。目前,该区44所中小学中已有27所成为联盟实验学校。
与此同时,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推进学校体育课程创新建设。
在高中,以兴趣为导向,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内容。2012年以来,我省高中已累计开发上万门兴趣特长类体育选修课程,包括球类、体能类、形体类、民族民间体育类、水上运动类、新兴运动类等,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在大学,试点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制课程化改革,自主选择体育课程与运动项目,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浙江大学龙舟队利用课余时间练技巧、比默契、赛速度,学习运动两不误;浙江海洋大学因地制宜推出“海岛野外生存”项目,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拼搏精神……眼下,全省108所高校共有75个高校体育特色项目、2000多个高校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吸引全省100多万名大学生参与。
创新载体,兴趣激发热情
在不久前结束的省“希望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女子乙组总决赛上,金华市苏孟小学获得亚军。
一所乡村小学为何能突出重围?该校的做法是:打造课程化、常态化、联赛制、俱乐部制的“农村校园足球”品牌。小姑娘们虽然个个晒得皮肤黝黑,却满怀对绿茵赛场的喜爱。
如何吸引更多孩子走到阳光下成长成才?以校园足球为重点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成为我省体育教育改革的载体和平台,掀起我省校园体育锻炼的热潮,每年有500多所学校的500多支球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
确保每周一节足球课,自主开发足球教学校本课程,创新举办足球夏令营活动……目前,我省校园足球蓬勃发展,已有267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47所省级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20多万名学生参与其中。不少优秀足球苗子被输送到绿城、恒大等足球俱乐部梯队。
运动带来的快乐还体现在校园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游泳联赛的赛场上。2008年起,我省建立全省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制度,持续推进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4大联赛。
每年,篮球联赛会吸引2000多所中学、4万多个班级、180多万名学生参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和集体荣誉感,还让他们的篮球运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每年,有4000多所中小学、7万多个班级、260多万名学生参加乒乓球联赛,孩子们提升了竞技技术、增强了体质;结合防溺水和救生技能培训的游泳联赛,一经推出就受到师生喜爱。
如今,作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和载体,4大联赛已成为我省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品牌赛事。
文体相融,塑造完美品格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是一种自我奋斗、自我超越的激情呼唤,也是一种团结一致、群体归属的身份感召。放眼校园,寝室里的宅男宅女少了,操场上运动的青春身影多了;只为应付考试的体育锻炼少了,因喜欢而主动投入运动项目的学生多了。
曾经,家长们有顾虑:孩子们会不会因为运动影响成绩?不少学校的做法是设置“门槛”,入队需要得到老师和教练的双重认可。训练中,如果文化课学习跟不上,便会被“请出”,这一招大大激发了队员们的学习热情。文体相融的环境下,教练的干劲足了,家长的支持度高了,学生运动的欲望也更强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不知不觉间在学校蔚然成风。
眼下,全省已普遍建立起覆盖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通报、公布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获得改善,呈现总体向好的趋势。数据显示,近3年,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总成绩平均分、合格率、良好率、优秀率持续增长,各市总成绩平均分、合格率也有不同程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