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碶街道宸卿小学的崔柳芳老师交流到洞桥镇中心小学任教。
海曙区名教师、范桂馥小学校长郁俏琦交流到集士港镇中心小学任校长。
交流教师楼叶菲在信谊小学引领青年教师共同成长。
新学期投入使用的古林镇布政幼儿园。
新学期投入使用的海曙外国语学校五江口校区。
新学期投入使用的石碶实验小学。
新学期投入使用的樟村中学
新学期,海曙多个学校、幼儿园换“帅”。历任镇明中心小学副校长、范桂馥小学校长的海曙区名教师郁俏琦到集士港镇中心小学当校长,高桥镇望春小学校长车益明接了郁俏琦的“棒”。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区的城乡格局正式拉开,海曙区教育局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新海曙“融合、提升、发展”的理念,努力扩宽新海曙教育发展的空间,而校长的更迭正是教育均衡棋局中举足轻重的一着棋。
如果说教育是一条鱼,那么校长、教师就是鱼的脊梁。可以说,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海曙区通过完善人事管理机制、交流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等方式,促进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2017年新参加交流的校长、教师达116人。通过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和学校领导平稳有序地参与城乡学校之间、城区中心校与完小之间、乡镇中心校与乡镇完小之间的交流,使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结构上得到优化调整,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让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学有良教”。
本报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池瑞辉朱尹莹
一位校长盘活一所学校
新学期,海曙新提拔及交流的校级干部有11人。他们中,有从镇里的中学调到城区特殊学校主持工作的,也有从公办小学提拔并交流到民办学校的。“交流”,并非简单的人员流动,而是带来教育智慧的碰撞与学校的内涵发展。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这些年,海曙区通过一位位校长的“安营扎寨”点燃一所所学校的办学激情。
据了解,海曙的校长基本上有两所及以上学校的任职经历,不同学校的管理让他们积累了经验。
镇明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掌门人陈雁,先后管过解放南路小学、翰香小学,2015年她走马上任镇明中心小学,并领衔整个教育集团的发展,在集团的4所学校内实行管理互融、资源互享、教研互联、学生互动和质量共评,在共同愿景下,特色发展、共同提升。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她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把宁波市乐伟国、沈百军、罗树庚三位专家邀请过来,组建名师工作室,引领集团内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广济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掌门人是黄铁成。2013年,时任宁波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的黄铁成到广济中心小学任校长。他把在实小开展的创客教育带到广济,并另辟研究方向,致力于创客项目在校园的应用,使“创客教育”成为广济中心小学的一大办学特色,将其纳入包含自理、健体、国学、崇学、向美、博爱等七大体系的选修课系统中,使之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板块。“小学生创客”的作品不断,先后获得30多个国家实用专利和省、市一等奖。如今,广济中心小学的创客教育已成为宁波中小学创客教育的一块招牌。
“我们希望通过校长的有序交流,打破教育的封闭状态,使学校办学始终充满活力,推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特色发展和优质发展。”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一位“能干事、会干事”的校长能够创造环境、文化和资源,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学校的教育事业掌舵护航,让每个师生能够追求梦想,引领学校走向远方。
一名教师带动一门学科
除了校长流动,区内教师的交流则更多。流动一名教师,激活一门学科,培养一批领头雁,这样的“鲶鱼效应”在海曙大地上发生着。
两年前的8月,一名女教师的“城乡逆行”给农村学校带去了很大的变化。两年前,石碶街道宸卿小学的崔柳芳老师交流到洞桥镇中心小学。家住西门口,她每天要多开一小时的车去上班,但在这两年,她爱上了洞桥镇中心小学。今年开学初,她毅然向校长申请,希望能留在农村,留在洞小。
在洞小,崔老师担任数学教研组长。洞小数学教研组起初相对薄弱,崔老师致力于对青年教师的梯队式培养。短短两年,数学教研组两名教师获区教坛新秀二等奖,成为潜力型骨干教师,刷新了纪录;5名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先后获奖20余次;数学教研组多次考核优秀,逐渐成为学校先进教研的代表。
在这两年的交流中,她越来越优秀:先后荣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1篇文章在CN核心期刊发表、3篇文章获区一等奖、各级各类业务竞赛累计获奖6次、指导学生数学小论文省级刊物发表10篇、荣获年度骨干教师考核优秀。“我慢慢懂得,一个团队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农村学校需要依托优质资源,需要更多名师骨干的引领和踏实肯干的耕耘者,我愿成为其中添砖加瓦的那一位。”崔老师信心满满地说,她要用行动证明,在农村学校同样能走向成功,而且更有意义。
三年前,宁波市实验学校的郑燕老师交流到东恩中学。她说,这是她专业成长最快的三年。她不断在“刷新”自己,获得了浙江省教坛新秀荣誉称号,评上了区骨干教师,代表教育局参加微型党课、参加师德演讲等比赛,并屡屡获奖。其实这三年,像郑燕这样“流进”东恩中学的教师有21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不但自己得到了提升,而且无形中为校际沟通建立了桥梁。“教师交流是学校之间传递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技能的新举措,可以让交流学校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东恩中学校长汪静说,“学校为流入教师安排了合适的岗位,给任务、压担子,充分激发他们的优势、特长,让他们有岗有为。同时,配备有经验的教师与他们搭班,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焦亚唯老师、宁波市先进教师郭隽老师等等,这些榜样的力量给交流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触动。”
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师校际双向交流机制,让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了成长的营养。希望通过骨干教师有序交流,带动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努力实现每所学校至少有一名骨干教师,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内涵和教育质量;通过普通教师有序交流,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职业倦怠”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积极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增加教师多种经验积累。
一揽子政策促进教师交流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段教师、校长交流,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海曙区自2014年全面推进教师交流工作以来,有效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为适应区域调整新形势,海曙区加大了教师交流的推进力度,重点是鼓励校长、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队伍建设,引领和指导这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加快中心区学校和西片区学校融合。
海曙区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教师交流的政策,涉及校长选拔和名优教师评选机制、职称评聘机制和名优教师任期交流机制、交流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等六方面。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任校长要有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的经历。教师评选省特级教师和区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市学科骨干教师时,被评选人须有3年农村学校的交流任教经历,或在农村学校有6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为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符合交流条件的名优教师必须进行三年期交流,不符合交流条件的名优教师每个任期内至少结对1所学校进行为期1学年的指导性交流。有序安排新招录的大学毕业生到城区学校顶岗培养,尽可能多地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争取三年后把城区的教学思想带回原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海曙区对参与交流的教师在交流期间给予相应奖励。今年区政府安排专项经费150万元用于教师交流奖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按月的形式予以发放。比如,对于跨片区交流的教师按每月600元的标准予以发放,其中,交流到山区的每月再增加400元;二是按学年度考核的形式予以发放。对每学年考核优秀的交流教师予以奖励,其中,名优教师奖励4000元,其他教师奖励2000元。
交流的教师除了待遇提升,还享受一系列优待。如在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评选和相关培养培训中,优先向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和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倾斜。在职称评审中,农村学校一级教师的通过率原则上不低于城区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参与交流的农村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城区教师在职称评审中的加分力度。优先保障参与交流到农村的骨干教师设立工作室,切实发挥好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
据了解,在学前教育领域,名师工作室的优质资源已辐射至西片区幼儿园。今年3月17日,省特级教师李江美工作室在石碶街道中心幼儿园挂牌。名师工作室的成立为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引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素养提升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效促进了海曙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实施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打破了教师‘从一而终’的职业生涯模式,也给流入学校注入了新鲜的力量。”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教师、校长交流以城区带动农村,以优质带动薄弱,真正将那些农村学校年轻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可造之才,筛选到进城修炼的“篮子”中;城区学校则重在将那些能够“带徒弟”、能发挥传帮带作用的教师推出来、派下去,带去教育新理念,传授教学新方法,真正成为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贴身导师”。这样的双向互动,促进城乡教育齐头并进,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共同沐浴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
本版图片由海曙区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