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计正查看水稻长势。(柯旭来摄)
海曙记者站张 立
通讯员 张琦
本报记者 陈朝霞
这几天天气晴好,海曙集士港镇的种粮大户潘计正每天都要到自家的农田走一遭,“现在田里的水稻长势良好,远远就能闻到一股稻香。”看着连片绿油油的稻田,潘计正面露笑意,盼望着年末收割时迎来一个丰收季。
说起潘计正,那可是全镇响当当的种粮户。他经营的华丰粮机专业合作社,农田面积3270亩,是集士港镇最大的种粮基地,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同时连带着种些时令瓜果、蔬菜。
今年46岁的潘计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农三代”。潘计正出生在集士港镇,祖辈、父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面朝稻田背朝天,用他们厚实粗糙的双手在小镇土地上“刨饭吃”。2008年,潘计正看准了时机,萌生了要开粮机合作社的念头。他拉了8个股东,租赁一些土地,把门牌撑起来了。“农业创业也是创业,跟搞IT玩金融投资房地产一样,都是正儿八经严肃的事情。”潘计正说,经过近十年的耕耘,现在的华丰粮机专业合作社股东已增加至19位,雇用了22位工人,还与两家银行达成了合作。
要管理这么大的产业,实质性的技术必不可少。为此,潘计正采购了9台烘干机、5台收割机、7台拖拉机、两架无人飞机等复合型农业机械。“以前是人工种植,每个人一天最多只能种1亩地,现在有了多功能机械,机械化率高达85%,每个人每天能种40亩地。”如今合作社粮食产量逐年递增,水稻和小麦年产量分别有300吨、400吨。
新技术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解决很多农作问题。以打农药为例,以前费人费力,还很容易出现农药中毒。潘计正通过培训获得无人机操作资格,让自家农田打药“一机搞定”,而且还友情助力其他农户的农作物喷药作业。
如今,潘计正挑起全镇发展现代农业的大梁,成为种粮户们的“领头雁”。既要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又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农业管理者,潘计正深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为此,他主动报名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还走进浙江大学粮食生产高级研修班进修,已拿到了两所学校的毕业证书。每天紧张忙碌的工作过后,潘计正会在自己的粮厂看看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中能体悟文字传递的能量和智慧。”他说。